-
新闻报道
市郊铁路将辐射通达7大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进入第9个年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从蓝图变为现实。记者昨天从市交通委获悉,“轨道上的京津冀”还将再提速,北京至津冀地区的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正在推进的丰雄商高铁建成后,北京至衡水将缩短至1小时内。市郊铁路将“放射”覆盖7个主要方向,为北京远郊区及环京居民提供快速通勤服务。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氢”装出行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一辆辆氢燃料电池大巴平稳地穿梭在冬奥村和各场馆间,成为赛场之外的一道靓丽风景。行走在高海拔的冰天雪地间,这些接驳能手率先在国际上完成了燃料电池客车在寒区的商业化示范,也交上了奥运史上最优异的减碳“成绩单”——赛事期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累计投放氢燃料电池接驳车辆1200台,累计运行里程375余万千米,累计减碳超过270万千克。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何让古老文明对接现实找到更好“打开方式”?推动更多专业演员进校园普及传统艺术、加强标准化戏曲教材建设、帮助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创收、丰富群众活动让年味更足……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拿出“金点子”,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以更加扎实有效工作提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3月3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就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到市生态环境局调研,现场调度并部署近期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他强调,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关乎城市品质和民生福祉。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要求,切实担负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命,以更加扎实有效工作提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充分开发“银发经济”文旅消费
总数2.8亿、占总人口近两成的老龄群体,构成了文旅消费的庞大基数。与此同时,老龄群体的消费在文旅市场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建议,充分开发“银发经济”文旅消费时段,更为充分、平衡、精准地释放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促进“银发经济”增长。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一村一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依托农业农村本土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建议,“一村一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北京贡献
日前,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本市“三农”工作。市委书记尹力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开局之年。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北京贡献。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市委副书记刘伟出席。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产业园开园
3月3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神威北路的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园区以“立足北三县、服务副中心、辐射京津冀”为总体建设目标,采用“政府引导、机构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国家级标准建设,总面积4.2万平方米,可容纳5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汽车博物馆主题宣讲活动启动
昨天,由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北京汽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永远的雷锋”主题宣讲活动启动,北京榜样人物代表、各类志愿者代表结合个人志愿服务经历同台宣讲雷锋故事,共话雷锋精神。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推动首都总部经济提质升级
北京是总部企业的聚集地。3月1日,市商务局发布推动首都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活动方案,今年将聚焦重点领域,推动首都总部经济稳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102所全国高校院所“揭榜答题”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计划日前对外发布。大会共邀请240余家北京企业和170余所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现场发布“超洁净石墨烯薄膜”“光计算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北京84家科技企业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1100余项技术协同“需求榜”向高校“出题”,102所全国高校院所“揭榜答题”。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中小学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日常
在公交站点引导乘客;走进社区扶老助老;名人故居里义务讲解……近期,西城区中小学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自然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显成效
探索基于信任的科研经费管理运行机制,申报项目时无需编制预算及说明,充分放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2021年10月至今,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推进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本市14家纳入试点的单位共开展试点项目1015项,达在研项目数的25%。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在全社会发起“爱我中华,护我长城”活动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学梅建议,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我中华,护我长城”活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情怀。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本市印发污染防治2023年行动计划
《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近日印发实施。市生态环境局介绍,行动计划明确了2023年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家要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力争稳中向好;并同步分解了各区年度指标重点任务计划。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指战员深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
近期,东城、丰台、石景山和大兴等区消防指战员深入辖区养老院、胡同小巷、公交车站等,开展学雷锋活动,服务身边居民。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城管队员赏花胜地宣传文明游园
春天赏花高峰尚未到来,本市文明游园专项普法行动已于近日启动,城管执法队员走进公园,宣传文明游园,制止不文明行为。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2022年北京招商引资结硕果
2022年招商引资新增入库项目5794个,新增预计投入资金10550亿元;新增落地项目4039个,涉及投入资金8357亿元……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3年北京市投资促进暨“两区”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本市招商引资结出累累硕果。今年刚开年,顺义、大兴等区已纷纷组团“走出去”,前往德国、日本等地考察招商,全市各区正积极力争招商引资“开门红”。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登记注册志愿者突破37万人
通州区昨天在万春园公园启动“文明新‘锋’尚 志愿副中心”志愿服务月。全区“9+N”类区级志愿服务总队百余名志愿者集结,现场提供45项公益服务。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19个医药健康重大项目落地“生命谷”
昨天,19个医药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在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签约落地。“这次签约,既有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头部基金和重要机构,也有知名科学家领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原创医药企业,涵盖科技、资本、服务等产业发展各个环节,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创新要素聚集,提升‘生命谷’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介绍。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公德倡行:社会“软引导”持续之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道德具有时代性。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有更高的目标和境界。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道德素养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是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重大学术问题,也是需要切实践履的重大实践问题。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与法治同行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新世纪以来,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结合我国社会法治进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些文章既不系统,也不完整,甚至思考并不深入,但作为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作为一名躬耕于法学领域的学者,不断思考和记录关于当下问题的点滴想法,也可以说是积极参与国家法治的一种方式。我也希望将这些感想略加整理之后公开发表,与广大读者分享,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更多地关注法治建设。
北京日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房山发布助企赋能八大计划
日前,房山区召开营商环境大会,发布“千企大走访”“企业你来干 手续我来办”“周末恳谈会”“助企扩融资”“产业强链补链”“企企都是招商大使”“优才优服”“审批跑出加速度”八大助企赋能行动计划。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四大产业集群,今年1月至2月,房山区已对接110余家项目单位,近30个项目即将落地。
北京日报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