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育树
随着乐声加快步点,甩起宽大的袖子……每周三上午的课间操,青海省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的师生们会换上民族服装,跳起锅庄舞。20岁出头的卓嘎拉措穿着一身合体的藏袍,站在一旁看,偶尔笑着提醒两句北京援青老师的动作。
有学生喊她加入,卓嘎连连摆手:“我再学学,动作有点不熟了。”
2011年玉树地震第二年,她成了首批“北京班”的学生,从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到北京上中学。“醉氧,上课的时候我们会站成一排。”卓嘎手机里还存着当年的照片,偶尔课间会拿出来和学生们分享,“北京的校园里有很多实验室,和咱们学校一样,遇到节日我们也会上台跳舞。”
也是从卓嘎开始,每年都有玉树学生到北京求学。尤其是2015年,玉树州初中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州内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支持下,玉树制定了“异地办学千人计划”,每年1千名学生“走出去”。
卓嘎和家乡一别几年,家乡的教育也是一年一个模样:2017年,玉树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异地培养”的“3·30”人才计划,连续3年每年挑选10名本州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送到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研究生课程跟班就读;2018年,在北京的支持下,玉树州又推出“异地办校”之举,在海拔较低的海东市建成玉树海东高级中学,并委托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进行管理……
2019年,卓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当老师。她说:“我忘不了北京的校园,时不时还会想起校门口的小吃摊儿,但最想的还是北京的老师们。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不仅在学习上指导我,生活上也特别照顾。我也是从上中学的时候立志当老师,像他们一样。”
卓嘎经历过的一些“北京教学方式”也被搬到了自己的教室里。“卓嘎老师会让我们预习,互动环节也多”“她会讲北京的故事,还鼓励我们都要考大学”“她的课上经常会有课件,学起来更有趣儿”……学生们说起卓嘎,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卓嘎的课堂只是一个缩影。十年来,玉树州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了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建设、学前教育和教育现代化项目,初升高升学率从32%提高到98%;151所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0.2%提升至96.1%。
课间,学生们围成一圈跳舞,卓嘎也被拉进来参与。她说:“我生在玉树,愿为家乡培育出更多‘小树’。”
文/本报记者 刘冕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