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为了“希望”
在一份长长的“希望工程”捐款名单中,我见到许多人们所熟悉的名字:朱镕基、李锡铭、艾知生、夏衍……通过了解,得知这是一位叫郑用熙的老教授和他的几位同事一起劝募的捐款人名单。这份名单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非常想见见这位郑教授。
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在六月的一个早上,我陪郑教授一行人前往位于密云县最远端的大角峪村,考察在那里兴建的“清华希望小学”。
见面后,郑教授给我突出的印象是:这是一位衣着朴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就像一位街道上戴着红箍维持治安的老大爷。这么普通的一位老者是如何向朱镕基总理劝募的?是如何劝募了两所希望小学的建校款呢?
路上,郑教授讲起了为希望工程劝募的经过:
“我是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退休以后,总觉得应该再为社会做点什么。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一名老知识分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教育。国家现在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举双手赞成。但是,目前,国家有那么多文盲,而且每年还有新的文盲产生。每当想起还有那么多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心里就隐隐作痛。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济困、助教兴学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和几位同事一商量,就自愿当上了希望工程志愿者。
“劝募开始,我们把劝募对象定为清华大学1950年至1952年毕业的学友们。由于分别时间太长了,很多人多年不曾谋面,只有把捐款倡议书寄给他们。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仅20多天时间,包括朱镕基同志在内的大多数学友都有了回音,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希望工程,捐款数额达到28万多元。校友们的支持给了我们极大鼓舞。要知道,我们开展这次活动时,校友们基本上都已退休,收入并不高,可是很多校友接到我们的倡议书都积极参加。有这样一位校友,他的女儿、外孙女患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那点退休费,大家知道他生活困难,所以就没通知他。但当他得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信息后,执意要捐款,最后还是捐了15元。我们收到这15元捐款,都觉得沉甸甸的,这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为失学孩子献上的一颗心啊!
“还有谷兆祺教授,他是张光斗先生的大弟子,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他和夫人不仅为希望工程捐款,还想到贫困地区的教师。为了鼓励那些教师,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老夫妇俩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清华希望小学’的老师设立了奖励基金。
“有一位老华侨,他听说我们正在为希望工程劝募,不光自己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还向自己的亲友劝募,先后又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说,当年他的父亲是被卖到美国的,饱受欺凌,深知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侨胞才能挺直腰杆。他们虽然远离祖国,但这份爱国情是割舍不断的,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帮助祖国。愿祖国能日益强盛。”
说到这里,郑教授沉思了片刻,接着说:“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我们的行动不太理解,认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用不着老百姓操心。我不这样想。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炎黄子孙,谁都不能看着孩子上不了学。出自个人的良心,我们愿为孩子们贡献微薄之力。”
郑教授的一番话,使我陷入了沉思。九年来,希望工程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奇葩,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郑教授这样的普通人用心血浇灌的结果,他们是希望工程的奠基人,是希望工程茁壮成长的雨露阳光。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