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走进佤山下篇

个人作品 > 图文作品   来源: 北京日报社   作者: 刘平

简介: 2011年4月4日,云南。边寨之春趁着周末休息家住云南普洱市西盟县岳宋乡永老寨的10岁佤族小学生岩工将拖鞋拖在田埂上,赤脚下地熟练的挥动锄头翻地,远处家人牵着水牛将大片好犁的田犁地改天将撒谷种下旱稻。离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县城约70公里,与缅甸相邻的永老寨自然村也名岳宋大寨,岳宋为佤语,“岳”为寨,“宋”为大平,意为大平寨。村民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岩怀父子从西盟依体(永宋)迁居于此的。有农户111户,共333人,均为佤族。该地属中高山河谷地带,区域内地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泥石流多发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岳宋大寨佤族传统干栏式茅草木屋整体保存完好,有独特的建房习俗和禁忌。由于该寨地处偏僻以及发展滞后,至今仍然保持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岳宋大寨成为佤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部落,2006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审定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点,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佤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民歌也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特色。岳宋乡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发源地,既有古老的祭祀舞蹈,有反映劳动、传授生产技能的舞蹈,也有表现生产、喜庆祝贺的自娱性舞蹈,还有舞姿优美的表演性舞蹈以及摹拟动物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木鼓舞》、《甩发舞》、《舂新米舞》、《贺新房》等。佤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新水节“优格拉阿龙”、拉木鼓“克鲁克罗”、新火节“优俄土老”、盖大房子(窝朗房)等。节日里人们换上传统节日服装,载歌载舞,平时几乎没有人穿佤族传统服装的过去佤族人有包裹头巾的习俗现在很多人愿意头上戴一顶绿军帽。随着当地政府负责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卫星电视的播放,给这个古老的边疆山寨带来电灯、电视等外来文明的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深深感觉外面的生活美好,纷纷走出村寨下广东奔浙江打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由于很多人文化低,普通话说得也不好,打工经历并不顺利工资也不高。到2010年底,全村仍有贫困人口104户,305人。人均有粮404公斤,人均纯收入1129元。现在寨里留守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和孩子,也成了干农活的主力军。更多的年轻人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住上和其他新农村一样的砖瓦房。如何既要让村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还要很好的保留佤族村寨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