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胡同变“橱窗博物馆” 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唐伟

    古香古色的胡同青砖灰瓦,墙上是展示老物件的“橱窗博物馆”,手绘的《潞河督运图》古画反映了昔日通州的繁华。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规模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全部亮相,成为大运河畔千年之城的一道风景线(6月6日《北京青年报》)。

    上述做法是北京城市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以胡同保护为例,从2017年起,北京核心区计划3年完成243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其中2017年完成567条,2018年完成615条,2019年完成492条。更大层面,《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编制后,涵盖北京市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长街、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等区域,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62.6平方公里的33%,占核心区92.5平方公里的22%。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保持城市特色,打造地域名片,突出民俗文化,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则处于基础性地位。宣传、普及和继承传统文化,既是为保护服务,也是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

    近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重要抓手,加大老城整体保护力度,推进大运河、西山永定河、长城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积极推动文物腾退,带动名人故居、会馆、四合院等文物有序腾退,研究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胡同重点保护名录……长期一脉相承的保护措施落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更加靓丽。

    加大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普及,增强全民传统文化意识迫在眉睫,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包括“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也方兴未艾。从一些样本调查来看,传统文化和城市民俗文化的普及还需要提质增效,提升全民素养和保护意识还任重道远。时下各地为保护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正是数十年高速发展后,“保护”两个字经历了沉重的代价后所换来的危机与醒悟。

    遗迹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鲜活的教育样本。欧洲那些历史名城,包括罗马、伦敦、巴黎等历史名城,之所以充满无穷的魅力,让人心向往之和流连忘返,就在于能做到致敬传统和延续传统,那些看似破败的古建筑,像罗马斗兽场等古建筑,本身就是最鲜活而生动的文化遗迹,站在圆形的斗兽场中间,你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浮想联翩中有更真实的体验。置身其间才能感同身受,场景的烘托与渲染,远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意义。这些永不灭失的文化遗迹,就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永不消失的文明导师与文化课本。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已解决了“方向性问题”,那么如何落实的“技巧性评估”就显得异常重要,主要包括平台、渠道与方式等关键要素。专业的博物馆或者陈列馆固然专业,却受场地、场景和管护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功能上明显受限。反之,若是在城市风貌打造的过程中,突出传统民俗文化元素,以手绘古画,墙上是展示老物件的方式,将每一面墙体真正打造成不打烊的“橱窗博物馆”,以内容的丰富化,实现了保护内涵的深化。

    北京通州区在环境提升项目中,对建筑外立面、街面、屋檐、门窗进行修缮,突出民俗文化和传统特色,彰显出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保持建筑传统风格的同时,将其打造成一个开放式、不停业、广覆盖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既实现了对传统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又以丰富、多元、鲜活的载体,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这些做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落脚于细节是北京在保护方面最大的成功之处,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北京经验”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