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紫禁涅槃——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主要记述了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设立“小朝廷”至今的故宫百年历史,展现了一座皇家宫殿成为国家级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读者能从中看到一座皇宫的变迁,也能看到一个国家从封建末期到国民革命到内忧外患再到和平时代的历史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吴十洲曾著《紫禁城的黎明》,写作此书时参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对故宫百年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如“南北和议”与“清室优待条件”“小朝廷”时期的国宝流失和复辟梦,日本之干涉,逐溥仪出宫,故宫开院、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的艰难,国宝大迁徙,共产党接手故宫博物院之后的建设等。”

    清室优待条件的议定无疑是袁世凯的一个胜利。当时谁也不相信他会真的维护清王朝,可是,袁世凯最终还是把紫禁城里的小朝廷合法地保护下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继覆灭。这些帝国的君主无一留居首都,要么仓皇出逃,要么遭到屠戮,例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亲属被苏俄政府秘密枪杀。与同时代的废黜帝相比,溥仪及小朝廷相对幸运。因此,鲁迅在事后对此评价说:“二十四年前(指辛亥革命),太大度了,受了所谓‘文明’这个字的骗。”“况且当时的‘胡儿’,不但并未‘杀尽’,而且还受了优待,以至于现在还有‘伪’溥仪出风头的日子。”

    清室优待条件的议定无疑是袁世凯的一个胜利。此前,袁曾向人表示,他是有“良心”的人,“虽时势至此,岂忍负孤儿寡妇乎”。然而,当时谁也不相信他会真的维护清王朝,可是,袁世凯最终还是把紫禁城里的小朝廷合法地保护下来了,并赋予优厚的待遇。这里除去中国文化本身的保守因素不谈,袁世凯所依靠的是外国帝国主义,是本国的大地主和大买办阶级,他必须使他们相信,虽然他表示赞成共和,但他是清皇朝的继承者,而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所以他要如此“好心”地为清朝皇帝和皇族争取到这种优待条件。南方的革命阵营既然不认为自己有力量推翻清皇朝而要借助于袁世凯,他们就不能不接受袁世凯的条件。

    妥协,从政治学角度来理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优待条件”的提出,使清皇室发生了分化,并使之尽快退出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在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尊严的同时,迅速地进入了共和时代。“所有这些特权可以被看成是阻止皇帝参与任何反共和或复辟活动的一种保证。”1924 年11 月,在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后不久,唐绍仪就对上海《字林西报》的记者发表讲话说:“当时清帝逊位,缩短时间,保全人民,颇与民国以建设机会,故民国亦承认此优待条件以报之。”“清室优待条件”的完成乃各种社会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革命党人多受理想主义的感召,立宪派人士则秉持类似共和理想,同时也为维系社会秩序,袁世凯则通过这一办法对清室采取了既笼络又限制的政策。

    因此,清室优待条件本身不能说成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写照。辛亥革命中民族的和解,大大减少了革命的阻力,避免了作为少数民族的满人遭受报复和残杀。由于同盟会、立宪派等领导顶层集团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反满”“排满”的号召,因此,地方性起义中“光复大汉”主要着眼点在于政权的变更和转移,几乎没有发生过汉、满族际之间的杀戮。

    南北和议的谈判中,双方就如何优待清室进行了交涉,南方革命党代表伍廷芳提出:“仿日本待朝鲜之例如何?”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则表示:“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南方抱定“清帝让位,则诸事易商”的态度,没有过于坚持。最终“尊号不废,中华民国以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写进“优待条件”。然而,这一款的“各外国君主之礼”到底是什么含义。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本意应该是,外国人怎样对待他们的君主,我们也怎样对待,并非将溥仪作为外国人对待,就是说完全以各国对自己君主的礼节对待溥仪;那是不是像君主立宪的英国、日本等国,看来更不是。

    由于清室接受“优待条件”使清室放弃了孤注一掷的冒险企图,此前就有王公考虑过将清室迁回东北的传说,此后才决定留在北京,从而避免了国家分裂,避免了像元顺帝放弃大都北逃蒙古大漠那样的命运。同时也使得日本军阀的满蒙独立计划失去了借口,潜往东北的肃亲王善耆也难以打着清室的旗号进行破坏活动,日本政府不得不命令川岛等人暂时停止满蒙独立活动,日本军阀的第一次满蒙独立计划因之破产。

    (连载十二)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