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新增脱贫攻坚资金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刘平

    《半纸春光》是上海淮剧团打造“人文新淮剧”的一次艺术创作实践,该剧最吸引观众的是剧作中由人性、人情所生发出来的浓浓情感和温暖的生活气息,是人与人在交往之中所碰撞出来的真挚的爱心,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激动心灵的人性光辉。

    剧中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是上海一个贫民窟“德华里”,低矮拥挤的小院就如“拥挤不堪的鸽子棚”,住着十几户生活困顿的贫苦房客——三层阁好婆、前楼娘舅、亭子间嫂嫂、前客堂夫妻,还有张鞋匠、赵货郎、房东老朱、王家阿姨、李家姆妈、车夫李三夫妻。他们尽管生活拮据、衣食无着,却有着关爱他人的热心肠。玉珍嫂的孩子生病无钱看医生,大家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凑;连捡破烂老朱捡来的木柴也都分给大家生火。戏一开场,上海弄堂里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

    陈二妹住在阁楼里,阁楼的外间又住进了贫困的读书人慕容望尘,“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使他们第一次见面便消除了陌生的隔阂。为逃避烟厂流氓工头阿贵的纠缠,陈二妹下工后急急忙忙跑回“德华里”,是慕容望尘情急之中说出“我是二妹的表哥”替二妹解了围。而二妹的一句“你不要抽烟了,抽烟不好”,“即便要抽,也千万别抽我们厂子里生产的香烟”。朴实的话语顿时让慕容望尘从心底感受到了一股温暖。二妹送馒头的场面更是感人。开始慕容望尘还矜持地要面子想推辞,可饥肠辘辘的他看到二妹“真诚”的面容便顾不得自己的“身份”了——“馒头诱人溢芳香,丝丝缕缕袭胃肠。欲推欲拒偏乏力,无法挪开的是目光”。陈二妹的言语行动,让慕容望尘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涌动,关切的话语融化了寒冬”。戏就是这样如缓缓流动着的小溪之水滋润着人物的心田。

    该剧根据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两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改编,但编剧管燕草在创作过程中却融入了自己浓浓的上海情结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创新之处在于,以当代的视角观照历史上的人和事,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节,丰富了作品的故事。如剧中描写的——杂志被查封,是因为慕容望尘翻译的文章牵涉了俄国革命;慕容望尘教弄堂里的孩子们识字——通过文化认识世界,改变命运;俄罗斯姑娘卖唱——引出俄国革命、社会公平,没有贵族,自由平等,引出陈二妹对文化人的羡慕和想学知识的愿望,等等。

    这些内容的增加,既没有改变原作的精神主旨,又使该剧比原作增加了厚重感和人文意蕴,使人物的思想转变和情感变化更自然、更合理,并显示出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给贫困的人以希望,拨亮人们的心灯,燃起他们的生命之火,增加他们的生活信心,鼓动他们在寒冷中迎着“春光”行进。

    郁达夫创作这两部小说时,正是他的思想转变的开始,他走出亭子间去接近工农市民的生活,在苦闷彷徨中寻找精神出路。因此他说这两部作品“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郁达夫自选集·序》)。而该剧的创作不仅很好地体现了郁达夫的创作思想,而且提升了原作的精神。比如慕容望尘的情感变化,他一直认为自己“枉读诗书二十年”,是个“无用之人”。但当他看到陈二妹的真诚的爱心、善良的人格、纯净的心灵时,立刻使他“驱散寒冬和彷徨”,使他看到了“春光”,燃起了生活希望,增添了行动力量——教孩子识字,帮助陈二妹学文化,祭奠车夫李三。这样一来,该剧的创作便接通了郁达夫小说原作与今天观众的情感渠道,努力把生活酿成了酒,使该剧的文本创作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沉甸甸的生活质感。当然该剧还有继续打磨、提高的空间,比如慕容望尘的思想发展脉络和人格成长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