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将免费配发防走失手环
◎本期临时主编辜雪波◎
70后,曾经的理工男,胶片时代的摄影青年。屌过丝,愤过青,文过艺,怀过旧,于多种行业、圈子工作、实践过。目前为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组稿手记】
此次我向大家介绍一个业余射箭的圈子,国内射箭俱乐部多为业余射箭运动爱好者,我也是因为从这项运动中获益良多。虽然不够资深,但却是真心喜欢这项运动中那种专注、平静、弓人合一的境界。射中“靶心”更是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遂找到几位资深的“箭客”,和大家一起分享“射箭”运动那种纯粹的魅力。
业余箭客的江湖
话说如今的北京城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压力时常令人烦躁不安。如何闹中取静、直面自己呢?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而我今天就来说说,“弓客”和“箭客”们是如何做到的。
“箭客”,顾名思义,一群射箭运动爱好者。不过我要介绍的是业余射箭爱好者。职业射箭运动员我并不太了解,毕竟像我一样的业余射箭爱好者,都聚集在射箭俱乐部(箭馆)中。
初入箭馆是2014年。朋友带我来到位于北京车公庄附近的北京青年宫。青年宫里的箭馆名为“峰尚弓社”,是一家私人射箭俱乐部。
起初我只是好奇和兴奋拿起弓,想象着自己穿越到古代,如武侠一般“只识弯弓射大雕”。纵有豪气万丈,却被脱靶的箭拉回现实。原来射箭并非看起来那样简单。经过教练纠正姿势,朋友的热心指导,我终于在后面的练习中不再脱靶了。
不过射中靶心却还需要不断地练习的。尤其一组12支箭,需要箭箭都要尽量靠近——专业术语叫“练密度”,更是需要平静地对待每一支箭。初学反曲弓,是射箭的基础。因为有磅数轻的练习弓,适合儿童、成人初学者(其他弓种磅数高,初学者往往拉不开)。并有相应的瞄准器,精准度也有保证,容易上手。即使一组箭射不中靶心,但都聚拢在一起,也就是“密度”很好,也是初学者可喜的成绩。教练会根据每个人的身高和习惯,调整瞄准器。几组下来的调校,上靶心就容易多了。
持弓,拉弦,靠位,撒放,乃至呼吸和心情都要完美地达到一种平衡,才能领略射中靶心的愉悦。当然做到平衡的基础,也需要臂力、拉力的训练。所以,在后来的练箭过程中,我会专注于整套动作与上一箭偏差的微调。渐渐地,我会放下日常生活中的烦扰,眼中、心中,都只有箭与靶的距离,和一个平静的自我。
在箭馆,我还认识了一些不同的“箭客”。他们有使用金属质感、科幻感爆棚的硬派“复合弓”的,也有使用炫酷的“美式狩猎弓”(简称:美猎)的,还有使用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弓”(开元弓,明小稍,土耳其,汉长稍,清弓,青海弓,螃蟹弓,鞑靼弓,匈牙利弓,斯基泰弓等等的总称)的。
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我发现自己在众多弓种里,更喜欢传统弓。在其他弓种的“弓友”交流中,多数交流的是持弓姿势、拉弦靠位、地中海式撒放(三指撒放)、弓把、弓片、弓弦、碳素箭、铝箭、箭羽、箭壶、护具、瞄准方式、比赛、获奖等话题。
而传统弓的“弓友”们却经常多出来一种话题来。那就是DIY制作传统弓、弦、箭、用具等。这也是“传统弓”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是我管这群人叫做“弓客”的原因。
“弓客”们对传统弓DIY制作的迷恋程度,有时超越了对射箭本身的喜爱。当然制作出一把上乘的好弓,运用得当,射出好的成绩,更是“弓客”们的骄傲。一把传统弓的制作需要几十道精密而繁琐的制作程序。掌握弓的平衡、拉距和拉力就是件不容易的事。不仅需要非常严格的控制材料、工艺、环境以及制作技巧和制作者的耐心,还需要有丰富的传统弓箭知识作为后盾。
“弓客”们会在他们的圈子里探讨“望把”、“渐薄”、“哨子”、“弓弦”、“箭袋”、“扳指”等等非常专业的制作技巧。并且经常交流、研究传统弓的撒放方式——蒙古式撒放。
所谓“蒙古式撒放”与“地中海式撒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放弦的手指。“地中海式撒放”采用的食、中、无名指三指拉弦,将箭尾放于食、中指之间的撒放动作。在古时,以环地中海地区为主,后被西方普遍使用,并于现代全球各种体育赛事中广泛使用。而“蒙古式撒放”,以食指扣住拇指,倚靠中指,并用拇指上佩戴的“扳指”搭住弦。在释放瞬间,同时松开食指和拇指,完成撒放动作的方式。很多具体技巧和细节,会在“弓客”与“箭客”们中间交流、研究。我作为一名初级爱好者,不在这里多说了。
至于国内渐渐兴起的各种民间射箭比赛,我有幸于2014年,参与了一场由北京峰尚弓社协办的“玛雅人杯”北京射箭邀请赛。不要误会,我的水平还参加不了比赛。只是我刚巧是个记录工作者,用我的相机,记录下了几百名选手参加比赛的壮观场面,也是我的荣幸。让我感到振奋的是,看到很多青少年选手(最小的只有十岁左右)在赛场上出色的表现。不管他们未来是否从事职业射箭运动或坚持这种爱好。这些年轻的小“箭客”们才是这项运动的未来。
文并供图/辜雪波
射箭场上的“苦辣酸甜”
侯慎之: 80后,一名中学教师,虽然是北京民族学院音乐系毕业的,但是却不教音乐。弓友圈里也都称我为“侯老师”。我参加过很多ACAC(中国射箭俱乐部联合会)主办的射箭比赛。我的最特别之处,是遇到比赛时闹肚子,我的成绩就很好。以至于,相熟的弓友们在赛前会问我,肚子感觉如何?
那年我29岁,没家没业,业余时间相对充裕,如何打发这每天下班后的四五个小时,一直困扰着我。网游、PS机、XBOX等等,玩了一溜儿够,还是觉得没意思(原谅年轻时不上进的我)……而第一次滑雪,就被朋友拉上了高级滑道的经历,实在令我不堪回首。驾车穿越、越野,又只能限于周末的大块时间,平日里无法成行。不经意的一天,我陪朋友去一家射箭俱乐部找人,看到那里的会员站在起射线上,从箭壶里抽出箭,搭上弓,拉开,瞄准,放箭,这一连串动作是那么的流畅、帅气,刚中带柔、柔中蕴刚。再看靶纸上密密的一撮箭,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不试试呢?那天是2012年9月18日。
起初的疯狂,现在想想,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我单位在平安里,每天下午5点多下班,历时1小时穿越北京最堵的二环到达三元桥外的俱乐部,饭都不吃就开始认真地训练。那时的我身高180cm,体重60公斤,很瘦。20磅左右的初级弓,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每组12支,3、4组下来就已经浑身酸痛了。休息十分钟继续。导致每天早上起床,都在想是谁在夜里打了我一顿。虽然带了护指,却禁不住每晚400~500箭的练习量,手指肿了,连弯曲都费劲,结果贴了膏药还过敏了,肿得像小红薯一样,但就在那时,也没有想过要放弃。直到反曲弓练到我的肩膀、后背拉伤,我才不得已休整了一段时间。
伤痛好了以后,我改练了复合弓。因为复合弓的设计原理,使得高磅数的复合弓比高磅数的反曲弓,拉开后,要省力很多,撒放器的使用,也令复合弓的撒放更容易。
我一直没有接触传统弓,是更喜欢反曲弓和复合弓的精准。尤其在打比赛的时候,高手云集,射到后来,往往比的是心态。必须拿出练习时的放松状态才能射好每一支箭。这也是我总结自己,每次在赛场上闹肚子,反而成绩好的原因。因为身体状态好时,总想打好,考虑的比较多,会分心。而身体欠佳时,我会专注于自己的动作,不想那么多。所以,射箭场上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
为了参加各地举办的赛事,我也算是去过很多地方。可是每次几乎都是周五赶到比赛的地方,周六早上七点开始比赛,有的时候会比到晚上十点,周日上午决赛,下午颁奖结束后就要赶回北京,因为周一还要上班。所以,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其实都不算真正的去过。
在户外的赛事中,有几次很囧的经历。其中福建的一次酷暑,导致我中暑。本来中暑已经很难受了,还要继续在大太阳底下比赛,成绩可想而知。另一次,在上海却恰恰相反。从比赛一开始就下着小雨,冰冷的雨水沁透全身,持弓的手不停地发抖。外在的干扰,加上内心的忧虑和自我的瓶颈期,那是我射箭生涯中的低谷。要走出低谷,唯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我再次走上了领奖台。
这些年,射箭的确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参加比赛也不是为了奖牌或奖金,更多的是与朋友们交流的乐趣和挑战自己的成就感。我很庆幸自己始终还是没有放弃这项健康、阳光的小众运动,也希望自己还能再坚持三十年。
文并供图/侯慎之
射以观德 混在射箭圈
强哥:一个混迹于汽车媒体圈的射箭爱好者,玩射箭也有几年了,参加过多次比赛,却从来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徘徊在退圈的边缘,只能在圈内混脸熟。射箭对我的意义,就是最佳的生活调剂,包括身体和心灵上的。用心射好每支箭,用心做好每件事儿。
初次接触射箭是个机缘巧合,当初介绍我进入射箭圈的同事已淡出了,而我却在这个圈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射箭这个圈子是个小众得不能再小的了,很多人不知道这项运动。说小也不小,因为研习射箭的弓友遍布全国各地,弓的种类各种各样,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我是从竞技反曲弓开始练起,教练说竞技反曲弓可以练习身体在射箭时的内在力,而内在力是射箭的基础,无论什么弓种,如果内在力的基础练好了,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各个弓种之间切换。在这个圈子里,弓友之间的交流最真挚,大家互相关注射箭的动作,指出问题,相互探讨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也是我热爱射箭、热爱这个圈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余圈内的射箭比赛近些年来越来越频繁。从原来的一年两三场比赛,到现在的一年十几场比赛,密度越来越大,奖金越来越高,参赛人数越来越多、选手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对于更多参赛的弓友来说,以弓会友,借着比赛的机会,与全国各地的弓友进行交流才是更重要的。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也是最狼狈的一次比赛,是我在无锡参加的一场室内赛。比赛时正值元旦假期,江南冬天的冷是我始料未及的。比赛场地是大型仓库改建的,场地内没有暖气,也没有阳光,非常寒冷。为了射箭动作不变形,我们不能穿太厚的衣服,我并没有准备保暖内衣,整个人都冻僵了。另外,器材在这种温度下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北方的室内冬天有暖气,因此我们的器材都是按照平时训练的温度来进行调节,而南方冬天屋内的温度太低,导致弓片的硬度及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又没有在低温状态下调试器材的经验。唉!那一场比赛成绩真的非常惨。然而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的经验得到了丰富,回去专门针对这种天气制定了预案,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对我自己而言,射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静心。射箭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旁骛,不能急躁、不能有太重的得失心,射十环也好,射脱靶也罢,最重要的是用心射好当前的这支箭,我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是需要这样的心态。“射以观德”出自《论语》:“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我练习射箭的座右铭。
文并供图/李强
又爱又恨 用“心”射箭
张颖:是射箭圈里为数不多的女性。进入这圈子一年有半,爱上射箭前喜欢旅游,如今我更喜欢带着弓,到喜欢的城市与箭客们交流,有种无缘无故就结识了很多朋友的感觉。
射箭是一项让我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运动!直至今天我已经明白,决定射箭成绩的不仅在于力量和技巧,更在于你的心——这是一项真正需要身心合一的运动。
2008年我和老公出国度假,入住的度假村里有个小型射箭场。平时不爱动的老公却迷上了射箭,一天有几个小时泡在箭场。我陪他玩了几次,也有点上瘾。
回北京后,却发现全北京仅有一家还算正规的箭馆,但离我家很远。我们俩工作都很忙,就先远离了射箭。
2014年,我和老公又去了那家度假村,只要射箭场地开放,我们便待在那里。我们真心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几天时间,我们就和当地教练和爱好射箭的老外们交上了朋友。其间,我们会协助教练指导那些说汉语的初学者。十几天的假期,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那个假期无比充实快乐。
回国后,我们发现北京的射箭馆多起来,我和老公选了一家离家近的,每周我们会去箭馆四五次,每次训练都在四个小时以上。
对射箭的投入并没有影响我之前酷爱的旅游,闲暇时,我会和老公开车,装上弓,去全国各地。每到一处,我们都能快速结识当地的弓友和专业教练,大家因共同的爱好而结缘,甚至不相合的个性也被屏蔽,是纯粹的交流的友情,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2015年夏天我代表箭馆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全国业余比赛。比赛中我紧张到极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快跳,我的前几支箭都在颤抖中射出,技术动作已变形,就靠日常训练出的本能去做。开始的排名赛,我的成绩不算理想。之后便是淘汰赛,也许是平时训练的积累,淘汰赛时我已经完全适应,不知不觉中我胜过了一个个对手,最后,竟进了冠亚军决赛。
这时的赛场已经重新布置,现场也有解说,有摄像,所有的运动员、裁判和工作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在我们二人身上。我是个内向的人,从不愿成为众人焦点,而那一刻,我已无法回避。我很清楚,那一刻,我的对手并不是参加决赛的弓友,而是我自己!
比赛开始了,我不知道前三支箭是如何射出去的,但第四支箭时我便真正地融入到比赛中。对射箭本身的专注,使我屏蔽了周围的喧嚣,似乎天地间都静了下来,只剩下了我的弓和靶面,我甚至已经不再关心对手的成绩。决赛的结果并没什么戏剧性——我只得了亚军,原因很简单,毕竟这是我的首场比赛,经验、心理和技术上都有欠缺。
虽然没能拿到第一,但我却非常高兴,并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我在最后的比赛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我那可以说是脆弱的神经。在领奖台上,我发自内心地笑了,一切的付出都有了远超期许的回报,训练时寒风的侵袭,骄阳的灼烤,蚊虫的叮咬,身体的酸痛都已化作美好的回忆……
成绩快速提高后,我进入了瓶颈期,这个过程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甚至是反复不断出现。为了提高成绩,我开始经常调整动作——自然没了一致性,心思也变了。无意中我陷入了射箭运动的误区——太追求精准,太过控制身体,反而丢失了从容与简单。我参加的第二次全国比赛可称为是一次痛苦的历程,我正处在误区中。
一整天我都在和我的弓较劲,力量本是我的弱项,筋疲力尽后,比赛中我甚至无法将箭射出,我甚至都想退赛。支持我坚持到最后的是老公的那句话:“输给对手可以,但不能输给自己。”
这次的经历是我射箭以来的最低谷,可以说我是完全不会射箭了,而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都坚持了下来,今后的比赛只能更容易!自信心是我在那场痛苦的比赛后唯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收获。
如今,我已跨过了我的第一个瓶颈期,再次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了。同时,我也在努力地推广着射箭运动,希望带动身边的朋友来尝试这个小众但有着古老传承的项目。
文并供图/张颖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