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以协同之力 释放“海上门户”新动能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日报

 

  近日,“哥本哈根”轮缓缓穿过特别定制的“水门”,顺利靠泊天津港开始作业,标志着由目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周班运营的直航欧洲新航线在天津港正式开通。与此同时,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入驻”天津港一年多来,已完成超150万集装箱吞吐量,其中京津冀货物占五成以上。

  “港内千船驻,口外万帆扬”,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主要出海口,天津港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天津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对内辐射“三北”等内陆腹地,对外处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点,紧密连接着国内外贸易与供应市场。在节能减排大背景下,这一现代化大港更进一步承载着人们对于绿色、智慧、效率的期望,“智慧零碳”码头应运而生。从动态掌握船舶靠港信息,到远程操控码头机械设备,再到绿色能源系统并网发电,“零碳之旅”为全球港口转型贡献着“津港方案”,而亮眼的货运数据、繁荣的贸易往来,更展现出这一“海上门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码头升级彰显绿色智慧,而天津港的复苏则是三地协同的典型缩影。长期以来,受制于区域地理环境限制和发展水平差异,三地在陆海联通、出海对接等方面一直存在短板,一定程度制约了天津港的运营效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诸多由“竞”到“合”的尝试为交通互联解锁了新路径——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平谷海铁联运班列,投产京津物流园,高端仓储物流得以“扩容提升”;建成天津港集团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为“未来之城”建设贡献港口力量;做强环渤海“天天班”“两点一航”服务,畅通生产要素带动创新走向高地……日前,三地又签署《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将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作为三地协同的骨骼系统,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为深化协同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对标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环渤海各港口类型、功能相对趋同,重复建设一定程度存在。研究表明,港口区位价值集中反映着其经济吸引力。换言之,港口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区位错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发展红利。持续推进港口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织密物流人流“互联网”,应当成为环渤海港口群进一步发力的方向。

  “交通兴,则百业兴”,百年老港正焕发新活力,相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功能更强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也必将跃动三地协同发展的强劲脉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高源

流程编辑:u019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