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西槐庄“三变”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接诉即办,关键在办。永乐店镇西槐庄村,探索出了一套由粗放管理变精细治理、单向管理变议事协商、被动等单变提前解决的工作模式。2023年以来,西槐庄村纳入12345综合成绩100分,综合排名全区第一。

粗放管理变精细治理

走进西槐庄村,道路干净整洁,路边栽着绿化树木,篮球场、儿童乐园、小公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以前我们村在全镇都是排倒数的,村里又穷又脏又破,街道窄,排水沟里都是垃圾,村民都不好意思喊亲戚来家里做客。”村民王艳秋对家门口的变化印象深刻,回想起几年前村里的样子,她不禁撇了撇嘴。“看看现在,村里修了路、改了暗排,硬件到位了,别提多美了。”

刘继元是村里的卫生负责人,也是村民代表,每天在全村“巡逻”几次,已经成为了老刘的习惯。“老张,你们家门前有点石头子,还要吗?不要的话我拿车帮你清理走,省得你自己动手了。”一番善意的提醒,村民不好意思了,“我来我来,马上清理干净。”

“农村的事没有那么多大道理,都是家长里短,和村民好好说,大家都能理解配合。”老刘说。为了维持村里环境,十几名卫生队员分为三组,一组负责巡逻、一组负责清扫、一组负责垃圾分类。“只要卫生队员经过的地方,就不能出现垃圾,我们要以身作则,用我们的行动默默去影响村民。”

村里各条街巷都将卫生负责员的姓名进行了公示,只要村民有需要,不管多晚,卫生队都会出现。“有一次一户村民要清理家门口的玉米皮,白天没时间,夜里给我打了电话,我接完电话骑着车就去了,村民有这个意识,我们得赶紧响应。”老刘说。

现在,村民家里来亲戚串门,看着干净清爽的街道,手里捏着的烟头都不好意思往地上扔,“你们村太干净了,我这烟头真是扔不下去,不好意思破坏你们这么好的环境。”

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的人,让身边人再带动周围的人,西槐庄村从环境卫生工作入手,将原本的粗放管理变为精细治理,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赢得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可谓一举两得。

单向管理变议事协商

“前院装修,预留的化粪池直接正对我家大门,每天出门太闹心,村里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有村民找到了党员李铁忠反映情况,李铁忠立即开启议事协商模式,带着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经过一番调解,前院村民最终同意将化粪池挪个位置,议事协商化解了这场邻里矛盾。

“以前村民有事不相信村里,现在遇着事了,首先想到的都是找村委会解决。”李铁忠说,村委会从以前的单向管理提升到议事协商,村民不仅热心起村里的大事小情,也真真正正从中得到了实惠。

就在前几天,村民吴国全发现村西口的桥严重坍塌下沉,他将情况反馈到村委会,大家集体协商处置办法,最终决定重修。“这两天就要开始修桥,老百姓对这事儿别提多赞成了,都拍手说村里办事效率高。”吴国全说。

西槐庄村按照“集中受理、分级交办”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巡查→反馈→协调→处置→督查→考核”闭环,切实提升村民满意度,确保小事不出街、大事不出村、镇。

被动等单变提前解决

“不论接诉即办还是未诉先办,其实就是把老百姓没想到的先想到,在发生矛盾之前把事儿先解决,老百姓自然就没有诉求了。”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姜学武说。

党员刘继平在巡逻中发现,安装在村民屋外的煤改电采暖设施有的罩上了塑料布、有的放上了杂物,“这可不行,一家一个样,看着也不整齐,直接跟村民说人家肯定闹矛盾,得想个解决的办法,既让村民满意,还能解决问题。”

刘继平把问题反映到了村委会,“不行就给各家都装上保护罩,这样一来不仅整齐统一,村民也不会再乱放东西了。”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没隔多久,村里就订购了一批保护罩,不仅村民们高兴,还解决了不必要的矛盾。

近几年,村里集中力量搞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华夏银行、区科协、联通公司等单位都成为西槐庄村“智囊团”的顾问,村里不仅有了儿童公园、健身场、设施农业等配备设施,还建起了永乐店镇首个科技小院。西槐庄村也通过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0万元。

“每年我们必干两至三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姜学武说,今年,村里计划开拓共享菜园,提升土地收益。同时利用科技小院的专业资源,丰富品质农产品种类,为西槐庄村民谋取更多发展红利。

永乐店镇党委书记陈洪波表示,永乐店镇始终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永乐汇”基层治理品牌,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向深入,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幸福感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镇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接诉即办工作程序不断优化,“热线+网格”工作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让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马上就访

小桥修好了

永乐店镇西槐庄村西口有一座破损的旧桥,村民走在桥上都小心翼翼。村民吴国全建议重修小桥,村里召开议事协商会,大家一致同意重修。昨日,小桥已重修完工,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了五天时间,村民都夸村里办事效率高。

村西口共有30多亩土地,20余户村民在这里种粮种菜,小桥成了大家每日的必经之路。“虽然就20多户村民常走,但小桥重修是村民们集体商议的结果,只要村民有需求,大家集体讨论后可行可干,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解决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姜学武说。

开工这天,村民都来当“监工”,看着施工队一点点建起了小桥的模样。五天后,新桥建成,桥身全身约8米左右,承重可达20吨,能容纳一辆小汽车穿行。桥通体被水泥“包浆”,两侧加装保护墙体,桥下新装排水管道,方便雨水流经。新桥目前已进入养护阶段,下周水泥全部干透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是抹的第二遍水泥了,我们想把桥修得结实又利落。”姜学武说。

看着新修好的桥,村民们就盼着水泥干透后,在新桥上走一走。村民高宗祥高兴地说:“这么快就修好了,再下地干活可好走多了,开三轮车也可以通过,真没想到村里办事效率这么高。”

王晴/制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