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生态宜居 水城共融靓底色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韩梅

近日,雄安新区喜讯不断,白洋淀Ⅲ类水持续巩固,“千年秀林”达到47万亩,白洋淀芦苇等降碳产品开发提上日程……

春日的白洋淀湖畔,百余只活泼可爱的青头潜鸭在芦苇丛中穿梭,悠游自在。湖畔新增6座免费公园,人们畅游其中,好不惬意。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在这里成为现实。

郊野公园绿意盎然。

成群灰鹤在林间自由飞翔。

赤膀鸭在府河湿地散步。

白洋淀百鸟齐飞春光明媚。

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52种

这几天,“华北明珠”白洋淀正在呈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盛景。

近期,白洋淀水域新发现4种鸟类:白头鹤、银喉长尾山雀、乌鸫和斑鱼狗。至此,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52种,较雄安新区成立前增加了46种。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华北之肾”,对维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雄安新区是我国候鸟迁徙通道上鸟类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一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对白洋淀湿地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全流域修复。

如今,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鸟类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雄安新区在划定的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实施分区管控,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影响,打造智慧监测平台,安装19个前端探头,实现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预警;持续开展增殖放流。2020年以来累计放流梭鱼300万尾、草鱼6万斤、青虾1.92亿尾、鲢鳙鱼29.25万斤、河蟹3万斤,不断提升淀区生物多样性、稳定性。

目前,白洋淀252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青头潜鸭等1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5种,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级别和其它鸟类196种。大鸨已连续17年在白洋淀越冬栖息。2018年以来,百余只青头潜鸭与雏鸟“安家落户”,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随着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吸引来了鸟,也吸引着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地的游客到白洋淀游玩打卡、赏景观鸟,‘鸟儿吃喝不愁’,游客陶醉其中,这不仅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绩,更是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的生动体现。”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刘洵说。

11座城市公园开放

6年来,白洋淀水质变清,环境变美,一个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雄安展现在人们眼前,不仅吸引着大量鸟类驻留,也迎来一批又一批北京人才和企业落户雄安、建设雄安。在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人们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环境中尽享充满原野风韵的生态美景。

绿色环抱的未来之城,掩映在白洋湖畔,一座座城市公园相继建成开放。“新月”造型的新月公园、犹如“鸽子”的悦容公园、“水滴”模样的郊野公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随着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雄安新区聚焦“生态雄安”目标任务,坚持“先植绿、后建城”建设理念,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用扎实行动擦亮“雄安服务”品牌,向实现“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推开家门就是一座生态大家园”又迈进了一步。

“截至目前,我们规划建设了16座免费公园,其中已开放的公园有11座,分别是悦容公园、金湖公园、郊野公园、民俗公园、新月公园、高铁公园、容城容东片区截洪渠景观一期工程、未来公园、唐河入淀湿地公园、童梦公园、筑梦公园;在建和试运营的公园有5座,分别是玉带公园、启动区中央绿谷一期、中央绿谷及东部溪谷二期、容西片区配套绿化工程、启动区生态廊道。”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百淀连通实现水系流量互补

在白洋淀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连通)试点工程现场,烧车淀淤塞和南部淀区道路阻隔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淀泊连通的美丽画卷。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翔宇介绍,工程自2022年3月进场实施,11月通过完工验收。项目通过实施白沟引河至白洋淀旅游码头,白沟引河至郭里口区域,安新旅游码头至藻苲淀等区域的水道疏浚工程,完成约20公里的航道疏浚。同时,实施圈头片区、引黄入冀补淀入口采蒲台村等进村道路16处管涵工程,连通白洋淀不同淀区的水系通道,实现水系流量互补,改善区域水系生态用水,有利于白洋淀核心区域生态自净,有效降低可能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可兼顾游船航行的需求。

白洋淀新安北堤,碧波荡漾,水鸟啼鸣,一幅生动优美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作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向白洋淀过渡的关键区域,新安北堤南邻白洋淀,堤线长度约36公里,堤防按20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防洪堤外覆生态堤,形成了绿满长堤、水城共融的美妙场景。

新安北堤与白沟引河堤防、萍河堤防及周边城市功能之间相互衔接,满足新区防洪、排涝、滞蓄等功能,通过新、老堤之间截渗沟的扩沟连淀,将大堤融入白洋淀环境之中,形成“长龙卧波”之势。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

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第一棵苗木在雄安新区种下。6年来,47万亩千年秀林有序铺展,280余种、2300多万株苗木在新区大地上茁壮成长。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骨架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专家解读

绿色生态宜居吸引高端人才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张贵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形成绿色、智慧、宜居宜人的良好环境,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健全和优化创新环境。雄安新区特别强调形成绿色宜居、智慧互动、人文和谐为特征的城市建设格局,高效便捷、低成本、大容量的综合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优质的文教体卫医等公共服务体系;强调围绕创新的基础体系、支撑体系、引导体系、服务体系制定实施的体系化政策,以及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区域人文社会环境。

雄安新区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另一项任务是吸引集聚高端人才。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序上是做足了文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大城市病”治理之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首先是承接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其次是教育、医疗、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再次是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从总体上看,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增加公共产品供给,重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探索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现代化城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雄安样板。雄安新区不是简单地城市扩张和建设,而是以“绿色生态宜居”为理念,充分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探索在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雄安新区要坚持把控环境承载力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打造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素描/琚理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蓝庆新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6年来,雄安新区建设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增强了人民幸福感,这才是雄安新区建设的真谛所在。

任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惠及民生,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要为人民所共享,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从雄安发展6年来看,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配套、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充分体现了新区建设惠及民生的各项内容,而这些方面的进步也创造了各种产业发展机会,同时也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京津冀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夯实了基础,也对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将在这些民生领域进一步体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现代化在雄安发展进程中得以充分表现。

未来雄安新区建设应该进一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促进良好的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京津冀地区经济主体在雄安新区发展协作,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以经济发展带动民生,以民生建设促进经济机会,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着力做好新区软硬件的建设,打造一流的服务体系、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发展空间、一流的配套设施,谋全局、谱新篇,更好地发挥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标杆和示范作用,成为区域发展、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的标杆。素描/琚理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