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融合区域经济的世界级样本
运河,顾名思义,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的人工水道,突破自然限制是其最大特点。由于这一属性,在推进区域经济融合中,开凿运河备受各国重视。本文选取英国大联盟运河、美国伊利运河以及俄罗斯莫斯科运河为例,探讨国外利用运河来整合区域经济资源的经验。
大联盟运河:英国工业革命的催化剂
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曾在修建运河上创造了诸多奇迹,但现代运河是与工业革命相伴而生的。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瓦特蒸汽机的诞生地伯明翰正是其中之一。19世纪初,弗朗西斯·艾杰顿公爵主持修建了大联盟运河,连接英格兰西北部的伯明翰与东南部港口伦敦,长达220公里。
这一运河极大便利了煤铁基地伯明翰与伦敦的运输条件,两座城市也形成完美组合:作为金融和商业中心、港口的伦敦扩展了内陆腹地,伯明翰的工厂主则获得了重要的出海口以及外贸服务,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煤炭、钢铁、机电等行业的佼佼者。伯明翰也是英国惟一不在海滨或大河沿岸发展起来的大城市。以大联盟运河为代表,英国乃至整个西欧地区由运河连接起来的密集水网为区域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为工业革命的兴起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伊利运河:美国西进运动的“输血管”
与英国不同,西进运动是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色内容。但在19世纪以前,通往辽阔西部最便捷的是横贯美国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而东西向的交通甚为不便。于是有人提议开通一条运河将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连接起来。这一提议在1925年变成现实,伊利运河当年开通。
作为第一条提供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通道,伊利运河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价值:它不仅加快了沿岸与内陆之间的运输速度,也将运输成本减少了九成。整个19世纪,怀揣“美国梦”的开拓者通过伊利运河转道五大湖,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因西进运动源源而来的农产品则通过这条运河走向大西洋。运河的东西两端城市纽约和芝加哥因之受益:前者超越费城和波士顿,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后者成为中部最大城市和全球顶级期货市场。这成为区域经济融合的典型案例。
莫斯科运河:前苏联区域经济再平衡
作为开凿于前苏联时代的运河,莫斯科运河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自彼得大帝以来,圣彼得堡一直被俄沙皇视为向西进取的前哨战,莫斯科的首都地位甚至都被其取代,沦落成一个轻工业城市。斯大林执政时期,已经重新成为首都的莫斯科被定位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为了解决莫斯科远居内陆、交通不便的问题,开凿运河给莫斯科提供出海口成为一个可选项。
1932年,斯大林下令修建一条运河将莫斯科河与伏尔加河连通。由于地形条件限制,这条运河在完成后事实上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利枢纽,河段上密布数百座水泵站、船闸等设施。但即使如此,这项工程仍堪称宏伟:莫斯科成为“五海之港”,里海、亚速海、黑海、白海及波罗的海实现连通。莫斯科同最大港口圣彼得堡间的航程也缩短了1000多公里,跃居前苏联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北京商报记者 刘佳 实习生 赵毅波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