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南水”进京与本地水同价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南水北上,终圆甲子梦。

  从1952年提出“南水北调”,到全线通水,丹江水进京之路走了62年。在昨日召开的“北京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准备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已确定明日北京市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今后北京将优先使用“南水”,逐步实现市内平原区80%-90%的覆盖率,即除延庆县外各区县都能接触到“南水”。基于此,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将从此前的100立方米/年,提升到150立方米/年,且使用“南水”居民的水价仍将与全市水价保持一致。

  水价:保证与本地水“同水同价”

  “南水”进京后,用上这股京外水居民的水价是否会“被调整”一直是众多市民近年来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自从去年水价接棒天然气成为又一个涨价的资源类产品后,不少专家就直言,南水北调成本如此之高,北京居民的水价可能会因为自来水中增加了“南水”的部分而提高。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曾坦言,即使目前北京已实施阶梯水价,但也只能基本覆盖成本,其中还不包含调水成本。“北京实现南水北调后调水成本提高,除非政府补贴,水价调整或将难以避免。”傅涛曾认为。而此前河北省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也没有否认因引“南水”调整水价的可能,表示最终价格是否调整、调整多少需要根据水厂的运行成本制定。

  对此,昨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明确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水价调整与北京使用“南水”并无必然关联,北京居民不会因为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南水”而被单独加价,北京市内仍将继续实施境外水与本地水“同水同价”,即使水价调整也会按照价格调整程序进行,调整范围将为整个北京市。

  水质:沿线全部达标保持定期检测

  在民众心中,对于“南水”进京后是否会引发常年喝惯了北方水的北京居民“水土不服”、是否会在调水沿线被污染等也是令人颇为担忧的问题。

  未来,“南水”将在缺水已久的北京供水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介绍,今后北京将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水,作为北京自来水厂水源,通过新建及改建自来水厂,除延庆外,中心城、丰台、海淀、通州等地居民都会直接接触进京“南水”。

  孙国升表示,首先,为让北京居民逐渐适应“南水”,北京将从本地水和“南水”按比例勾兑开始,慢慢提高供水中“南水”的比例。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将从最初的“南水”与本地水1:4调配逐步过渡到1:1、4:1,最终实现使用“南水”地区100%供应“南水”,“北京将争取用最多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孙国升表示。

  此外,对于各界频繁传出的“南水”被污染的问题,北京市环保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韩永岐明确表示,目前试运行阶段进京以及河北、河南省沿线的“南水”全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即饮用水标准。“在‘南水’正式进京后,相关部门会在一段时间内坚持每日在房山区进京点、调蓄水库和团城湖进行水质监测,之后根据水质情况逐步过渡到每周、每月监测。”

  水资源占有量:量增仍不“解渴”

  “未来‘南水’将帮助北京年人均水资源100立方米左右提升至150立方米左右,但不可否认,这仍不能改变北京缺水的现实。”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坦言。

  去年,市水务局、市统计局曾联合发布了北京首份水务“家底”《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公告》。公报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共有地下水取水井84748眼,其中机电井62645眼,人力井17887眼,废弃井4216眼。对此,北京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称,这项数据表明北京地下水透支情况严重,深层地下水超采尤其明显,城市对于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巨大,水井数量尤其是深层机电井数量必须尽快进行控制。

  马军表示,虽然本次进京的“南水”除了供水外,还将承担为运行中的北京地下水水源进行补充的功能,但此举对于常年持续超采的北京整体地下水水源来说补救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业内表示,现在北京只能充分做好眼前工作,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令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逐步减少对地下水水源的开采压力,逐步加速北京水资源的恢复。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文 宋媛媛/制图

  

中线一期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

  2013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

  2014年9月29日通过全线通水验收

  11月1日开始通水试验

  12月27日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