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轮番经济升级演绎狮城奇迹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荷兰在17世纪打造的商业帝国、英国酝酿的工业革命、德国的两次经济腾飞、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些都是经济史教材反复引用的教学案例。然而,有两个国家常常没有成为其中的“典型案例”:一个是美国,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太过雄厚,犹如受着“上帝庇护”;另一个则是新加坡,这个取得了不可思议成功的小小岛国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自然资源,完全是人工力量雕琢的作品,雕琢它的正是刚刚辞世的伟人——李光耀。

  离开马来西亚的痛苦

  日军占领是新加坡历史的分水岭。

  战前,新加坡在大英帝国的庇护下享受了超过100年的商业繁荣;日本人的到来毁灭了一切,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当战争在1945年突然结束,旧新加坡的历史戛然而止。

  “日本占领的三年半时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我看到整个社会体系在极度冷酷的占领军队前面突然坍塌”,李光耀在回忆录中称。

  借助于战后的独立风潮,新加坡顺时应势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经过近20年与极左势力和“马来人至上”派的分分合合,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建国。

  独立对新加坡来说并非什么高兴的事,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决定是马来西亚人强加给他们的,因为这还意味着新加坡成为了“没有腹地的港口”。

  在过去一个半世纪,新加坡的一项重要角色即是作为马来半岛的港口而存在,尤其是作为这个地区的橡胶出口集散地。但独立让新加坡丧失了这一切。

  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李光耀必须为新加坡寻找新的出路。

  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升级

  精英政治的要诀在于精英的智慧、远见、应变能力和号召力,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当之无愧。

  独立之后新加坡展开了第一次经济调整,确定了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优化招商环境,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吸引外资。它成功吸引到壳牌公司等的入驻,跃居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1962年,新加坡经济还处于停滞边缘,但到了1965-1972年,新加坡已经迎来了战后第一波经济繁荣期,年均GDP增速高达12%以上。

  这段蜜月被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打断。1972-1975年,新加坡经济增速从13%跌至4%。

  70年代末开始,在周边国家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吸引FDI之时,新加坡寻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经济结构转变,政府为此引进大量外籍高等人才,并直接出台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尤其是电子产业。

  到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的经济增速则一直保持在8%以上,而电子产品出口已经占到总出口的55%。

  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新加坡反思其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思路,开始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向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发展模式。到2010年,全球前100家信息科技公司已经有69家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

  此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美元,而独立时仅为511美元。

  李光耀的鬼斧神工

  李光耀领导新加坡这艘“经济小船”实现了一轮又一轮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亚洲四小虎已经被击倒,日本步入了长期经济停滞,中国和印度刚刚开始踩下增长油门。

  李光耀曾对BBC说,新加坡被人称为“保姆国家”,“但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的行为更好,我们生活在比30年前更愉快的一个地方”。

  这也被举世公认为新加坡成功的最大秘诀,得到了众多后发国家的效仿,包括中国。

  李光耀2013年在《福布斯》杂志撰文称,1978年邓小平首次也是惟一一次访问新加坡。他的所闻所见改变了中国沿海省份的经济政策方向。

  李光耀写道,1992年邓小平赴广东视察时说:“要向世界学习,特别是要学习新加坡。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在这番号召下,来自中国各地的代表团开始涌入新加坡,研究起这座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这股热潮至今仍未退去。

  挑战从内外袭来

  精英政治的根本性矛盾在于,它如此依赖于伟人;以至于当伟人不再执掌一切,精英政治就要趋于崩溃。

  2011年,李光耀正式退休,同年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遭遇了50年来的最低得票率。而现在,李光耀已经辞世,人民行动党面临的是2016年大选的考验。

  经济上也麻烦不断。现在,新加坡已经快成为全世界生活开销最高昂的地方,这直接侵蚀了新加坡的竞争力。

  社会问题在激化。30年前,新加坡超过90%的居民是本国人口;如今,这一比例降至63%。跟所有老龄化国家一样,移民与本地人的矛盾不断升级。

  李光耀2012年撰文警告,(如果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话)“这个地方将会坍塌”。

  威权主义之下,民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发泄不满。目前已有约30万名新加坡民众生活在国外,而一半民众表示有条件就将移民。

  而在外部,香港的竞争仍然不可忽视,上海、孟买也在崛起,它们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现代基础设施和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而一穷二白的新加坡则失去了它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成功密钥。

  北京商报记者 韩哲 赵毅波/文

  李烝/制表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