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生拔毛的点翠代言京剧
一日,我独在梦乡里徘徊,遇见翠鸟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点翠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先生不一直很爱看动物世界么。
事情缘起一名京剧演员在微博上对自己的点翠头面赞不绝口。这位京剧演员,只不过是把炫富的对象,从爱马仕或玛莎拉蒂换成了点翠头面,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其中“八十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这一句引爆舆论,被认为残忍。
不过官媒随之背书,称点翠头面这样的信物,凝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萃和魂魄,京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和弘扬重在“守旧”。
碎碎念完“大道理”,文章最后对做点翠头面为何非要活生生拔毛,用翎子功举例,给出了“专业”解释:死了的雉鸡身上取的翎子绝对竖不起来。如果弄个遥控电动的翎子,想怎么抖就怎么抖,文章反诘读者,“我问您,那还是京剧吗?”
接住这个反问,我的回答很干脆,如果京剧的发展,必须要从活鸟身上拔毛,必须要从活鸡身上拔翎,如果没有这些京剧就“失魂落魄”了,这样的京剧不要也罢,由它去吧。
欢迎成为京剧的脑残粉,但不要成为脑残。
我们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但发展到今天,也并不是重在“守旧”。以前,吃鱼翅代表着身份和精致,现在则是有损身份、遭人鄙夷的事情。鱼翅能够代表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一面,但撞上了现代性这面墙之后,该摒弃就得摒弃,否则受不过天下悠悠之口。
现在京剧市场并不大,使得头翠和翎子对这些野生动物的伤害并不大。这也尴尬地应了那句话:没有消费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即使如此,我们在这里锱铢必较,就是因为这种因循守旧的惰性,仍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不仅仅是在艺术里。
传统工艺和传统观念不适合现代性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酷刑、虐杀,比如人治、告密,都需要时间来慢慢改造。现在仍存留其间的,并不是说时间沉淀下来就是好的,而是改得不够快。
很多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东西,京剧也好,中医也罢,都并没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反而,越是在表演艺术上不能精进,越是要紧紧抓住翎子点翠来壮胆;越是不能融入大众的市场,越是对所谓旧的东西产生拜物教情结。这样做并不是“守旧”,并不是坚持传统,而是“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另一个版本罢了。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号称国粹,必有其过人之处。我不相信,京剧会脆弱到连一个点翠工艺都动不得的地步。也许有些人说,你不懂京剧。但我要对这些人说,你不懂人心。
梦乡里,我问翠鸟君,你有什么想说的。翠鸟君说,别烦我,我就想静静。我就是静静。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