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年内成立
首都科技创新大联盟日前透露,年内北京将依托首都创新大联盟的近6000家创新单位,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在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试点示范,以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首都创新大联盟秘书长黄平介绍,今年首都创新大联盟将重点构建“3+1”协同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创业。“3”即围绕跨界进一步打造联合创新、创业孵化、示范推广三大功能模块;“1”是构建一个为跨界合作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的大平台。另外,将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在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试点示范,以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据悉,首都创新大联盟于去年2月在北京市科委的倡议下,由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等23家联盟和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大联盟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开放性、中立性的组织,它由首都资源聚集度高、行业影响力大、发展成效较好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成,汇集了国有和民营企业以及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会等各创新主体。大联盟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首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创新合力。截至2014年底,首都创新大联盟共有成员联盟81家,成员单位达5907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等6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目前,大联盟共建技术开发、测试分析、项目转化、金融服务、人才培养5类共性平台582个;承担科技项目1152项,其中申报政府项目699项,占比61%。成员联盟已建立标准委员会的有35家,共制定各类标准758项,其中国标和行标474项,制定联盟标准224项、国际标准60项。成员联盟设立产业基金17家,总规模约10亿元。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首都创新大联盟是首都科技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也是加强资源统筹、实施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闫傲霜充分肯定了大联盟一年多来的工作成果,希望大联盟能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和冬奥会等重点任务,在区域合作和国际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南淄博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