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打造10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从上周召开的北京中医医政(基层卫生)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体系、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获得感,为中医药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今年开始实施“区县级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逐步打造10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介绍,北京今年将统筹谋划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做好北京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着重做好中医药健康乡村、健康社区试点建设,完成30个北京名中医领军人才团队、100个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建设基地,实施“十个一”工程提高基层群众健康水平。
北京将创新基层中医药工作机制,实施“区县级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逐步打造10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落实好“一老一小”中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度目标人群服务覆盖率分别达40%。
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内涵,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4种诊疗模式,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的规范化慢病管理试点,探索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白皮书指标体系和框架体系,探索建立10个中西医结合疑难病会诊中心,提升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着力构建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落实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开展中医药行业“清扫”行动,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管。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禹震介绍,2014年北京中医医政、基层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北京中医医院托管顺义区中医院的医联体模式,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纵向疏解。4家区县级综合医院成功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实了区域中医药资源。北京市持续推进中医流动医院建设,行程17.353万公里,覆盖农村70%的人口。国家中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5岁以上目标人群覆盖率为31.63%,0-3岁目标人群覆盖率为42.5%,均完成了目标人群30%的覆盖率。
北京市还将在社区组建科普团队,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中药房以及3-7名人员组成,向社区居民传授养生保健知识,推广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方式。科普团队还将利用微博、论坛,每周在线为居民服务一次,传播健康知识,答疑解惑。社区科普团队还将举办大讲堂,培养万名中医家庭保健员。
据介绍,预防保健是中医药特色服务之一,比如贴敷、膏方、火罐、推拿等。市中医局要求全市二三级中医院都要具备“治未病”服务平台,能够为市民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医院要安排具有丰富养生保健知识的专家,包括老年、儿科、妇科等专业,为市民提供养生咨询服务。秋冬季,二三级中医医院要开展膏方服务,均设立膏方专台提供膏方处方服务,各三级中医医院要具备膏方制备条件。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