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京津冀就是“长城博物馆”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天津黄崖关长城

  京津冀范围内的长城,是历代长城中的精华部分——当年建造的质量最好、现存保护程度最高的长城,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带。《城迹》栏目为您介绍一个公众熟悉而不熟知、了解但更需理解的长城。本期推出——

  中国长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史书上记载,中国的长城从公元前656年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这是指春秋时期楚国修建的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明朝,前前后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建过长城。在中国长城的历史上,京津冀区域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从战国到明代,基本上各个朝代的长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当中,发生了很多的事件,也有很多感人的历史故事。

  

  我们的先人,一砖一石去修建长城,把修建长城的建筑材料从山底下运到山上来,再垒砌起这样雄伟的长城,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什么要修建长城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修建长城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我们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中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空间中。历史上,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高山,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屏障,只有北方没有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草原上强大的游牧民族就构成了对南边农耕民族的威胁。长城地区是一个农牧交错地区,也就是宜耕宜牧的一个地区。但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

  游牧经济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美就赶到哪里去放牧。而农耕经济的特点是春种秋收,春天种下庄稼之后,到秋天才能有收获,农民在此期间不能离开这块土地。草原地区对农业地区的依赖非常强,牧民需要的布匹、棉花、粮食以及一些生产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农耕地区来获取。他们获得这些产品的方式,除了抢掠就是贸易。在这样一个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既冲突又共存的地区,修建长城来规范调整双方的秩序,目的是构建一个和平的秩序。牧民在长城外头放牧,农民在长城里头种地,通过长城的关口进行贸易交流。如果没有长城的保障,这种正常的贸易交流秩序就构建不起来。

  不少外国朋友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长城是不是中国古代的边界线?答案是这样的:长城根本就不是一条边界线,而是用于军事防御的设施。从远古到今天的中国历史上,长城内外活动着很多的民族。数千年来,各民族间既有交流又有碰撞,才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局面。长城并不代表国界,它只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在不同的控制区域之间交流的一个过程。京津冀地区的长城有几个“最”。第一,建筑类型最多、最齐全;第二,质量最好;第三,造型最美;第四,建筑材料应用最丰富。

  与其他的山脉不一样,燕山山脉没有一条主脉。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滦河水系纵向切割燕山,形成了很多关口。所有能走水的地方都能走人走马,所以长城的走势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去,特别险峻雄伟。虽然这些长城的海拔高度不是很高,但是相对高度却很高,所以造型也最美。此外,中国历史上的长城所用过的任何的建筑材料、任何的建筑形式在京津冀都有。所以我们说,京津冀是中国长城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地区,是中国历代长城的一个大博物馆。

  (作者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