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伐木》 一部5小时的戏再热京津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话剧《伐木》剧照

  这部要演上5个小时的戏是克里斯蒂安·陆帕的新作《伐木》,刚结束其5月2、3日在天津大剧院的首演, 6、7日作为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暨第五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中最为重磅的参展作品之一,登台北京世纪剧院。早在3月,业内的眼光已经齐刷刷聚集在这个有可能再次轰动京津两地的戏剧界“重磅炸弹”。

  国内一些文学艺术论坛上曾经有一个标题为“几乎无法改编的20本书”的帖子,当中罗列了20部或蜚声世界、或艺术上特立独行的文学作品,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小说《伐木》赫然在列。帖子中将这部小说不能被改编的理由归结为:“整本小说都是从叙述者角度出发,记述了他在一次优雅晚宴上对在场所有人的评价。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独自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杯香槟思考。如果拍成电影实在无趣。”至于是否有哪位艺术家曾经或正在尝试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或舞台,当时帖子中的回答是:没有。

  显然,如今这个答案已经被陆帕改写。陆帕1943年生于波兰,经历物理、美术、电影与剧场等不同领域的学习与训练,以独特的作品风格,被誉为欧陆剧场界巨人,是欧洲戏剧奖得主,波兰剧坛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导演之一。与康托、格洛托夫斯基齐名。他长期导演俄语及德语系剧作或小说,如分了三个晚上来演的《马耳他》、《卡拉马佐夫弟兄》以及演出整整7个小时的《素描》,还有京津观众已经比较熟悉的《假面·玛丽莲》等。其剧场特点亦是关于时间的处理,他让时间成为剧场的角色,在空间中任意延长、压缩、停顿,而时间的进退处理,是为了让出空间,表现角色的人性部分,并用演员的写实性来挖掘人物更深层的真实。

  《伐木》本身已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小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它的出版在当时即造成了诸多丑闻与争议。在奥地利,它甚至是一本禁书。小说的作者伯恩哈德,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获得过数十个重要的文学奖项,包括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毕希纳文学奖、奥地利国家奖等。但他很快对奖项失去兴趣,并从此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他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最终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鉴于他对奖项的态度,决定避免去碰这个“钉子”。伯恩哈德这位以桀骜不逊著称的“是非作家”在欧洲尤其是他的故乡奥地利曾多次因批判现实而引起轩然大波。

  2014年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压轴大作《假面·玛丽莲》,曾让中国观众见识到了欧洲剧场巨人、波兰国宝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出色的戏剧掌控力与独特的剧场美学。此番陆帕操刀改编伯恩哈德小说,如何突破戏剧可能性、将平面的文本转译为立体的演出, 一早就引发观众的好奇。加之《伐木》演出总时长近5个小时,对尚不习惯超长演出的中国观众来说,无异于一次体力+心理的考验。天津大剧院此次还特别在这部260分钟的戏剧演出之后,安排“演后谈”,一直进行到凌晨。

  在小说中,伯恩哈德描述了他年轻时身处的奥地利艺术圈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后来他离开了这个艺术社交圈,并对当时艺术的社交圈领导和成员所谓艺术的道德标准感到幻灭。当他多年后在一个“艺术晚宴”再度与他们碰面后,他对这群艺术家们的艺术性以及人性感到惊骇,因此他的小说《伐木》以此为根据将这场晚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一部最不可能被改编的小说如今被陆帕炮制成“最好看的戏剧”。

  此次天津大剧院方面不惜花费大量精力、财力,打造与波兰舞台上别无二致的大小道具。《伐木》在波兰演出时,剧中需要不同种类的道具椅子、扶手椅、大小桌子、灯饰、长靠椅加起来大约30件左右,大到沙发、钢琴,小到酒杯、烟碟,每一件都必须严格切合伯恩哈德《伐木》原著中的时代风尚。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