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造假者在资本市场无生存之地
本报昨日发文盘点了那些不靠谱的评估机构,这些实例如果发生在国外资本市场,评估机构恐怕离关门也就不远了。但是在咱们A股市场,他们却依然活得有滋有味,不禁让人唏嘘,如果想让A股市场走向成熟,从严惩治弄虚作假是必要条件,信用的力量必须大于一切。
在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过程中,评估机构的估价对于交易价格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投资者衡量这一笔收购的正确与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投资者毕竟专业知识有限,又很难进行实地考察,故专业机构的评估意见决定着投资者在股东大会上的态度,假如评估机构敷衍了事,将会给中小投资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投资损失。
评估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机构故意或者不故意地把评估价格弄得乱七八糟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选用哪家评估机构不是由中小投资者决定的,而是由大股东和上市公司高管们决定的,于是评估机构自然要考虑到大股东和公司高管对于评估价格的好恶,而不是考虑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本栏建议,必须要建立在评估中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规定。虽然普通投资者不能在事前决定选用哪家评估机构,但是否可以参考一下这一机构的历史评估结果?假如这一机构在给其他公司评估时曾有过违规行为,是否证监会也应对其未来的业务加以限制?至少也要给出一个评估机构违规的官方统计。那么投资者在判断一笔收购方案时,如果看到评估机构过往劣迹斑斑,自己心中也能有所警惕,明白到大股东选择这一机构的背后原因。
归根结底,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还是太弱,没人规定收购案中的交易价格要和评估价格一致,如果资产是能够盈利的优质资产,评估价格虽低,高价买入也是划算的;但假如收购资产连年亏损,就算白送也不过是多了一个累赘。但这些交易价格的确定,中小投资者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
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评估机构身上,启动信用的力量。如果评估机构刚正不阿,给投资者提供真实的评估价值作为参考,那么时间长了,这一机构的口碑自然刚刚的,今后选用这一机构评估也成了收购项目童叟无欺的标志,这才是品牌,是信用的力量。
相反,只要有过劣迹污点的评估机构,就应该由证监会出面暂停其业务一段时间,如果再犯,则应终止其业务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投资者看到收购资产真实的价值,才是有价值的评估报告。
其实不仅仅是评估方,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公司高管如果对收购资产给出过高的定价,其后又被证明这一资产并不符合其合理的价值,那么大股东和公司高管的诚信也将出现污点,证监会也应对此做出一定的惩戒。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