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医疗养老疏解样本调查
燕达医院全景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医联体”模式成为破解三地看病难的大招。去年5月,河北燕达医院作为首家异地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北京医联体,当时,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提出要求,“要支持燕达合作办医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加快推广”。由此,“燕达模式”也上升为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和民营医院改革的样本。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到该医院实地走访发现,一年多来燕达动作频频,除朝阳医院外,还与天坛医院、儿童医院等北京三甲医院牵手,实现了就诊量的大幅提升,并顺势加码“医养结合”业务。不过,对于燕达医院来说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其中包括异地医保结算难等老问题仍暂时无解。
医联体模式自救
走进燕达医院门诊楼,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这里随处可见多家北京医院的宣传海报,不少科室均有来自北京的专家出诊,很多病人都是闻讯而来。“我来自山东,因为经常性眩晕,已经跑了不少医院,天坛医院是这方面的权威,但挂号非常困难,所以一听说天坛医院的脑科专家在燕达出诊,就赶紧到这里来试试,没想到就医环境相对清静许多,且挂号很容易。”一位患者告诉记者。
自2010年底正式运营的燕达医院,是一所按照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的大型民营医疗机构,设有53个临床科室、18个医疗中心,现开放床位3000张,其中医疗床位2000张,康复床位1000张。虽然硬件设施齐备,但在没有和北京医院联手前,因为优质医生资源匮乏,致使运营多年,一直门庭冷落。
可以说,加入北京医联体是燕达医院自救的重要一步棋。“自去年5月到现在,北京朝阳医院派出5名院级管理人员、6个科室13名医生以及7名护士长期在燕达医院工作,负责医务护理及心脏、呼吸、妇产、普外等病区的管理及诊疗工作,同时派出19个科室62名临床医学专家定期出诊、查房及手术,基本覆盖京东患者在燕达医院每天都能挂上北京朝阳医院各科专家号、看上病、住上院的需求。”燕达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北京朝阳医院人员及技术的输入,燕达医院的就诊量出现了明显提升。据了解,合作一年后的门诊量同比2014年5月之前一年增长了18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96%,手术量实现同比增长217%;同时,医院的急诊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进一步介绍:“朝阳医院的门诊量每天超万人,病床也已经饱和。而燕郊有30万的北京人,如果在燕郊没有一个优质的医疗机构,这30万人看病都要往北京跑。现在通过医联体的合作方式,不仅提高了燕达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扩大了朝阳医院的服务范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把患者留在家门口的设想,从而缓解了北京的医疗压力。”
近期,尝到甜头的燕达医院,又与多家京城医院合作。去年底,燕达医院引进北京天坛医院的国家级专科资源,共建“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北京天坛医院成立由神内、神外、介入、影像等专业7位顶级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脑科中心的学科定位及发展规划,统筹相关专业技术的输出及专家团队的派驻。
几个月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也成了燕达的合作方。目前“首儿所·燕达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设置有普儿内科、儿童保健科、血液科、眼科及口腔科。据悉,在中心全面开展诊疗服务之后,还会根据区域内患儿的情况及需求,定期、不定期开设呼吸内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专家门诊。
医养结合“荆棘路”
眼看就诊状况转好,燕达又开始琢磨医养结合之路,而这条路一向被外界认为并不容易。不少业内人士都关注到,本月初,北京中医医院与燕达实业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中医医院·燕达中医诊疗中心”正式揭牌。按照规划,预计在3-5年内,“北京中医医院·燕达中医诊疗中心”将成为京东地区具有一定诊疗技术水平和规模的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中医综合诊治目的地。业内普遍认为,中医医院的入驻,显现出燕达要在“医养结合”发力的野心。
资料显示,燕达养护中心一直主打医养结合牌。该养护中心规划设置床位约1.2万张,由三个组团围合而成。根据入住者身体状态,分别按自理、半自理和非自理设置区域,并按需要分别设置了护理站。居所按家居式和宾馆式建造,同时还根据不同国籍入住者的居住习惯,划定国际特需区和贵宾养护区等。
据养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受各种软硬件条件的吸引,燕达养护中心的客户来自河北、东北、北京等地,其中北京老人占比更高达90%。之所以吸引北京客户,主要缘于燕达养护中心的性价比优势,“一个健康老人在养护中心居住一室一厅(66平方米)的房间,价格在4480-4680元/月,而在北京配备相同设施的宾馆式房间(36-42平方米)收费标准平均是7000元/月”。
“住在这里是我自己的选择,之前在北京市里,每次需要看病,都得有孩子陪着,挂号也难,现在住在养护中心,旁边就是燕达医院,且就诊卡、饭卡都是通用的,以后要是门诊也可以报销就更方便了。”来自北京的刘阿姨这样说。
不过,针对医养结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曾公开指出,医养结合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比如说医养结合的管理问题,究竟是归民政、卫生、医保三个部门谁管?如果不厘清的话,可能导致“三不管”。
此外,我国医疗资源本身就很紧张,医养结合后产生的费用由谁来出?如果费用和医保结合,可能会导致医保扩张,给国家造成负担。也正是因为很多问题待解,燕达医养结合之路只能摸索前行。
医保结算“最后一米”未通
毋庸置疑,虽然模式尚新,但燕达医院与养护中心均在承接北京医疗、养老功能方面开始有所成效。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去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来自于河北省,约占23%。燕郊由于地理位置紧邻北京,当地人口近70万,其中每日往返北京的流动人口约30万人,通过燕达医院自身的发展,逐步吸引了京东乃至河北地区患病人群就近就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都过于拥挤的就医现状。
除了将合适的北京患者分流至河北燕郊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之外,燕达医院还与朝阳医院之间打通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实现跨地域的双向联动转诊。根据双方的转诊数据显示,自合作共建以来,由朝阳医院专家到燕达医院进行会诊、开展手术的案例共有285例。对于患者来说,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后入不了院、排不上检查或手术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由朝阳的医生开具相关证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阳与燕达多趟的患者免费班车,前往燕达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服务。不仅如此,燕达养护中心也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养老床位紧张这一社会问题。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所有新模式的推行都不会一帆风顺,燕达也在医保、补贴等方面遇阻。燕达医院院长助理贺杰指出,燕达医院在医保资质方面被确定为:河北省直属医保,三河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三河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廊坊市、大厂县医保定点也已协调年内对接并按域内资格报销;去年9月底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确定将燕达医院纳入北京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应该看到,通过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对接,有越来越多持有北京医保卡的患者来到燕达医院看病就医。但另一方面,虽然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能够解决异地看病问题,但现阶段医保体制尚不完善,报销流程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病人自行垫付的医药费较多,”贺杰说,“各项报销手续繁杂,时间周期很长(约3-4个月时间),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而对医保政策的一丝疏忽就可能导致无法报销,这让部分本已分流来的患者最终流失离院。”
在养老方面,燕达相关负责人也提出,北京养老机构每床的补贴标准是300-600元/月,按照这个标准,燕达养护中心应该能享受到每年200万-500多万元的运营补贴,但因为中心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河北省,尽管入住宾客90%以上都是北京籍,按属地管理原则,这部分床位补贴无法拿到,这就给养护中心自身的运营增加了负担。行业分析人士也坦言,只有政策上的持续松绑,才能让燕达更好地“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尽快形成成熟、可复制模式。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