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滨海国际企业大道出京记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无论三地角色定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产业一体化先锋作用的当属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专业园区。这些园区有的很年轻,有的则正值壮年;有的名头很大,有的还不被人所知;有的占地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有的才几平方公里;有的把目光锁定在战略新兴产业,有的耕耘在第三产业。我们期望,通过实地走访京津冀三地的园区,讲述它们的昨天,记录它们的今天,放眼它们的明天。而它们的今天与明天,也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鲜活写照。

  日前,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滨海)(以下简称“滨海国际企业大道”)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除了空间,还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来这里可以享受哪些政策?这里往返北京的交通状况如何……”30余家来自北京的企业各自询问着最关心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产业园区“走出去”的步伐也渐渐开启。如何“走出去”?该注意哪些问题?产业如何布局……园区决策者面前有着诸多困惑,而出京选址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京企给出总部经济实体样本

  自1992年成立以来,天津塘沽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海洋高新区”)从最初的占地2.26平方公里到如今的规划面积57.79平方公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能力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虽然通过15年的发展,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海洋石油陆上服务、新材料、现代机械制造、油品制造、现代物流五大产业集群,但在这一时期,对“滨海新区”概念志在必得的天津市政府正为落实其勾勒的发展蓝图酝酿一场革命性的城市改造,其中塘沽是重中之重,同时出台了多达10个大型城市改造工程方案,在这个后来被称为“十大战役”的城改工程中,就包括中新生态城、于家堡、响螺湾以及北塘总部港等众多名噪一时的产业园类板块。面对新的形势,如何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海洋高新区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这一年,滨海国际企业大道项目正式开建,为海洋高新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实体样板。滨海国际企业大道项目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总部经济开了个好头,相继成功落户的中海油天津研发产业基地、中钢集团北方黄金珠宝基地、湖南阿波罗有限公司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等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也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招商成功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推波助澜”。

  “出京”第一站选址的纠结

  滨海国际企业大道立项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早在2005年底,北京经开就开始为总部概念“出京”物色第一个落脚点,近在咫尺的天津、唐山成为最佳的选择,两个都有港口又各有特色的城市,一个工业基础雄厚、人才密集,一个矿产丰富、财富增长迅速,在发展总部经济上孰优孰劣?如何选择,一时间在北京经开团队内部形成了多种不同意见。

  当时距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的立区规划还有数年之久,滨海新区还只是一个未经任何“红头文件”正名的宣传说辞,很多环渤海省市正使出浑身解数、提出种种概念,争取着北方经济增长极的定位,群雄逐鹿,中央政策花落谁家尚不得而知。

  “我们经过严谨的分析,意见逐渐统一,天津未来必将是环渤海乃至整个东北亚的经济中心,而支撑天津成为新经济增长引擎的,就是天津港口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上的独特优势。”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经开”)总裁周世义表示,由于尚未获得国务院批复,有关滨海概念的种种都还只是构想和猜测,甚至连行政区划都还模糊不清。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北方良港,同时也是天津2025城市发展定位中的副城和新城,不难看出塘沽已被天津政府视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且,基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判断,从广深到浦东,前两个经济增长极的共性都是外可扬帆入海、通关过港贸易全球,内可溯流而上、依托密集路网辐射全国。不仅如此,无论紧邻东莞还是背靠江浙,近在咫尺的大规模加工生产基地都是成就这两个增长极点的必要条件,而在国际上具有“中国窗”式的知名度更令这两个增长极的发展事半功倍。纵观北方,这些条件一应俱全的城市只有天津及天津开发区所在的塘沽港区。

  此外,数据研究发现,北京90%、河北省近40%的进出口贸易都经由天津港完成,而海洋高新区所处的“滨海门户”区位十分特殊,不仅与京津塘滨海高速出口零距离,同时距滨海交通动脉西中环线仅800米。通过西中环线北上可直通京津高速并转接长深高速、进抵滨海国际机场与首都国际机场,南下则直通津滨高速、津塘快速等主要城际路网。更重要的是,衔接滨海与京津冀乃至东三省的轨道交通枢纽滨海高铁站就在海洋高新区内,而且距企业大道地块不足1000米。

  不做“城市天际线”

  最终,“进军天津,落子塘沽”成为经开出京发展总部园区的战略第一步。而基于对天津海洋经济大战略的信心,在与当时的天津海洋高新区紧密接洽之后,2007年北京经开以海洋高新区首盘身份入区,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标志与标杆。

  为什么放弃了当时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十大战役”,而选择了海洋高新区?“这要从北京经开多年建设总部经济,对总部园区的独到见解说起。”北京经开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姜昧茗给出了答案。

  滨海国际企业大道项目在北京经开内部被称为3.0版的总部经济园。最初的总部园区1.0版源自对工业园、产业园的设计改造,采用的是少生产、多仓储、兼总部的过渡模式,整体上更接近于厂房改制与功能优化的概念;2.0版的总部园区,以亦庄的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I/II为标杆,采用了标准的独栋式总部,以去生产、小仓储、大办公的方式,强化了营销、决策等白领阶层的OFFICE生产力,同时兼顾了对企业形象的提升;而国际企业大道(天津滨海)项目所代表的3.0版总部园区,在OFFICE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高端智慧生产力”的重视,换言之,就是更加注重高端人才在智慧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和感受,因此除了去生产化之外,更符合智慧生产的零污低碳、花园商务、纯粹办公及灵动空间,成为3.0版总部园区的价值核心。

  “对于密度只有0.99、绿地率高达38%的国际企业大道滨海项目来说,各大‘战役板块’为了降低土地成本、强化‘城市天际线’效果而对项目密度、容积率、绿化所做的种种红线规定,显然无法满足3.0版总部园区在建筑高度、密度、环境乃至办公纯粹度、静谧度等方面的苛刻要求。相比之下,总占地面积达68平方公里的滨海海洋高新区,在密度、容积、环境建设等方面给出的条件相对宽松得多,而且在智慧产业发展理念上高新区与北京经开也不谋而合。”姜昧茗说。

  姜昧茗表示,正是这些有利于区域间、城市间快速人、财、物流的独特区位优势,加之优越的景观环境、不谋而合的智慧经济理念,最终让北京经开决定将第一个出京建设的“企业大道”以新区首盘的身份落在了高新区金海湖畔。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与园共赢

  滨海国际企业大道项目总体占地23万平方米,总体建筑体量68万平方米。容积率1.99,为北京经开在天津滨海打造的国际企业大道系列品牌的延续,整体规划为德系建筑风格,规划设计由德国欧博迈亚首席设计师克劳斯主持设计,分为两个地块,中间以市政干道海川路相隔,每个地块分为围合式的五个组团,项目四周是敞开式的设计,主要产品为花园式独栋办公楼,同时有商业、酒店等配套。目前已开发完成三期,一期6.6万平方米独栋办公楼已全部入驻;二期7.97万平方米为集约式写字楼;三期7.48万平方米为独栋办公楼。

  2013年,海洋高新区正式与滨海高新区合并,成为滨海高新区西区,让滨海高新产业发展形成合力,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天津“高新产业与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地位的确立,更大大提升了新区价值、加速了新区对高端产业与低碳智企的吸引力。

  “一个好的产业园区,一定是基础设施健全,配套设施良好。但如果只有楼宇等硬件设施,缺乏园区软环境,或者园区内部虽然不错,但大的配套严重不足,都将阻碍园区的发展。产业园区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一定存活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并依托于这个更大的系统而存在。”周世义说。

  目前,海洋高新区区域内及周边教育资源丰富,医疗机构众多,滨海新区核心区内现有幼儿园40多所、小学30多所、中学20余所,天津第五中心医院、国际心血管医院等二三级甲等医院9家,能为区内的工作人员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和便利的医疗服务。区内商业配套完善,拥有奥特莱斯、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业中心,可满足企业员工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据周世义介绍,作为高新区核心项目的滨海国际企业大道也从新区的崛起中大获裨益。在众多企业规模进驻的情况下,项目一期独栋写字楼业已全部售罄,目前已竣工的二期独栋写字楼及集约写字楼也已被计划入驻滨海的外地高新企业租售预订过半。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同城之变

  海洋高新区从主题技术园到副中心

  说到曾经的海洋高新区,自1992年设立以来,作为全国惟一一个由科委代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海洋主题技术园区,尽管与同期雨后春笋般的地方开发区相比,新区在招商速度上也并不突出。在那个“三高一低”产业横行、各类园区重招商轻环保的年代,不少企业也曾觊觎过这片“国字号”的新区,甚至曾被各地产业园视为招商成功标志的某知名代工企业也多次接洽要求入园。

  面对当时整个区域都尚不成熟的现实,是以环境为代价,不限产业类型,先招商引资,赚足人气再说,还是不为一时之利所动,抵住引资业绩的诱惑坚守“高新”这条红线?

  新区最终选择了后者——本着技术发展与创新主导的思路坚守技术立园的思路,始终瞄准微笑曲线两端的高端产业。也正是这种坚守,才在强调发展绿色经济、转型高端产业的今天,让滨海仍能给引入的高端产业和智慧经济找到一片未被低端产业涉足、环境优美、低碳零污的净土。

  同样,也正是因为抵挡了短期利益的诱惑,坚持了低碳零污的高入园标准,今天的海洋高新区不仅建成了滨海最大的城市景观湖金海湖,集滨海城市公园与智慧经济区双重价值于一身,更被定位成为滨海城市副中心。

  截至目前,海洋高新区已累计注册企业217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21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包括明发城市综合体、北方黄金珠宝基地、友阿奥特莱斯、红星美凯龙、中国酒文化产业园、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中海油服务基地、中国飞腾、桃源居、隆泰达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均已入驻,今天的海洋高新区正在滨海高新产业井喷式发展的大势之下快速崛起。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