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牵出皇城根儿古建
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飞檐、斗拱、琉璃瓦,京城古代建筑杰作凭借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工艺和科学的构造,令世人叹为观止。与这些建筑相关联的是一个传奇建筑世家的名字:样式雷。
做设计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知道“样式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建筑设计师家族,可以说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典范。即将上演的原创话剧《样式雷》会详细揭晓答案。
“样式雷,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建筑世家,雷家七代人在长达200多年间为皇家进行宫殿、苑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即被世人称之为‘样式雷’。”这是著名文史专家张宝章所著的《雷动星流》的开篇。这位耄耋老人从15年前起就开始了对“样式雷”家族的研究,编辑撰写《海淀区志》、《建筑世家“样式雷”》等多部反映“样式雷”历史、文化与生平的著作。
“‘样式雷’家族的成就是举世无双的,他们为北京、为中国留下了故宫、天坛、三山五园、清代皇陵、承德避暑山庄等宝贵的建筑物质遗产,可以说中国1/5世界文化遗产的设计与建造是出自‘样式雷’家族之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同样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样式雷’家族数代人积累留存下来的建筑图纸档案,早在200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进《世界记忆名录》。”张宝章说。
这部原创话剧以同治年间“样式雷”第六、七代传人雷思起与雷廷昌父子二人奉命重修圆明园的故事背景开篇,“样式雷”家族盛极一时。可最终重修圆明园的计划因工程浩大、耗费巨资,遭到了朝廷内部以恭亲王为首的十大重臣的强烈反对,修园一事无疾而终。“样式雷”父子二人也被迫放弃恢复祖先巨制的夙愿,转而去修造皇家陵寝。话剧《样式雷》凭借艺术家们的创作,将历史和传奇相连,从皇家御苑到寻常巷陌,描绘出“样式雷”家族一段“柱天踏地,匠心匠魂”的家国传奇。
据“样式雷”第十代后人雷章宝介绍,“样式雷”家族自第一代雷发达于康熙年间起家,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冠绝于世,留下诸多闻名遐迩的建筑杰作与珍贵的平样、烫样。
所谓平样,就是雷氏家族在每个建筑设计方案中制作的平面设计图样,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而在绘制这些图时,不仅会采用线描或者平涂的方法,有时还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用在其中。历史上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平样——圆明园四十景,就是雷家掌管的样式房绘制草稿,由著名宫廷画师沈源加工完成的。“样式雷”在完成平样后,有时还需要按1:100或1:200的比例制作出模型小样,呈给内廷,以供审定。而制作这个模型是用草纸板等物料热压制成,故名烫样,烫样可以进行分层拆装,进行局部细节展示。尤为重要的是,在平样和烫样上,会标注出工程上的所有细节,比如每一个尺寸,甚至建筑下面打多少桩都会记载下来,这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和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大的研究价值。
《样式雷》原创话剧舞美设计总监高广健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舞美呈现上,既会用内沿的形态展示“样式雷”建筑本身“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也会根据戏剧情境将“样式雷”的建筑理念外延。观众能够在话剧《样式雷》的舞台上,直观地看到当年“样式雷”历代能工巧匠制作的设计平面图和立体模型,这是“样式雷”呈送给皇帝预览用的图纸与模型,会把每一处梁柱、房檐都十分具象地描绘出来,每一处的尺寸也都会具体清晰地标注出来。“但这种形态并不适用于舞台审美,所以舞台上的呈现并不与实物完全相同,会有选择地去凸显‘样式雷’在建筑结构上的美感,表达中国古代建筑美学上的结构关系。”高广健说。“还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配合舞台布景,重现三山五园特别是圆明园昔日的壮观与辉煌。也会在设计具体空间场景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样式雷’留存下来的平面设计图资料,用现代舞台美术的形式来向‘样式雷’致敬。”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