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京津冀联手布局生态空间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京津冀三地生态建设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基本形成。近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三地在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环境上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携手布局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

  协同打造绿水青山

  园林绿化局相关人员介绍,为了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三地生态建设协同发展,三地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组织下,已成功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对接会和资源数据信息共享联席会,将协同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京津冀三地将根据近期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对互通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以此构建三地互通互联的绿色生态长廊。

  其次,还计划将京津冀西北部打造成生态涵养区,通过推进荒山治理进程和环京6县的绿化建设,增加京津冀西北部地区的森林面积,建成京津冀区域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另外,三地还将构建绿色生态隔离地区,即城市之间、城市与功能区之间建设大片森林、湿地,借助绿色带的隔离保护作用形成良好的城市群生态体系。除此之外,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地区也是三地的环境保护措施之一,三地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

  “从城市规划图上看,生态空间建设可以避免城市发展像摊大饼一样一味向外扩张。”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松指出,绿化建设工程能起到区域规划和隔断保护作用,把京津冀地区城市分成多块区域,以缓解城市人口密度,避免大城市病。

  “钱途”一片光明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三地打造绿色生态的多项措施除了能为三地带来青山绿水的生态空间外,也将带动京津冀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指出,在京津冀生态发展规划中,涉及到大片的荒山改造、植树造林的工作,这些工程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政资金的注入将刺激三地果树、花卉、种苗等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三地技术交流合作频繁,将促进三地种植技术的更新发展,加快推进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的协同建设既能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发展。”魏后凯说。他认为,三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实施的多项生态建设措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价值,例如计划在雾灵山区域、海坨山区域及百花山区域,建立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增加大兴长子营、北运河等湿地公园,这些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建成后能发展成旅游景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能对当地交通业发展起促进作用,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缩小地区差距。

  生态建设需建立长效机制

  “三地在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应建立关于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落实绿化建设的保护措施,避免生态建设工程遭到破坏。”杨松表示,“过去北京市在四环五环地带也有生态建设,当时主要是建设绿化带,但是执行得不太好,很多绿化带被侵占,变成制造业、加工业和市场等,而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土地被侵占后要恢复成绿地的难度加大,例如以前四元桥的绿化带建设就被侵占过,十年前就开始有人提议要恢复当地绿化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年才开始实践”。杨松认为,生态建设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最好制定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不能让建设好的生态工程被肆意侵占。

  魏后凯还指出,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前期工程建设由财政支持问题不大,但生态治理修复的工程量比较大,资金投入多、产出少,工程难度高,而且生态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资金的长期投入进行维护,不能仅仅依靠财政的支撑,还应该研究让社会资本也参与进来的机制,例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让对生态造成影响的产业对生态建设进行补偿。例如矿产开发、房地产等产业,它们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在京津冀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实施中,可以考虑让这些产业建立生态补偿区,对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黄维臻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