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国家战略下的媒体殊荣
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经济新闻人物评选7月26日在京揭晓,共有来自中央新闻单位和全国经济报刊的95篇作品获奖。本报大型报道《寻路京津冀》特刊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特别奖。中国经济新闻大赛评审委员会认为,北京商报的《寻路京津冀》特刊集中反映了在京津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既有高度和深度,而且现场感足、采访扎实、内容丰富,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
《北京商报》“寻路京津冀”系列报道,全面展现了京畿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令人向往的宏伟蓝图,体现了近一个时期经济报道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事项、注重正面传播效果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
30余位记者奔赴12地深入采访
“站在新起点的白沟除了要面对天津、永清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还要面对产业低端、品牌缺失等问题。”
“‘全球距离北京最近的优质葡萄和葡萄酒产区’的优势,正在为怀来发酵出越来越多的隐性红利。”
“取道新航城,能否让廊坊物流走上规模式发展的路径、能否让配套建设跟上企业数量增长的步伐,面对竞争它又将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廊坊的未来,引人遐想……”
“在张家口南站走下Y505次列车,眼前的蓝天白云与清新的空气正是这个城市给外来客人的第一印象。在三个多小时的旅程中,与列车员、乘客一路走一路聊,话题总也离不开冬奥会。”
这是本报《寻路京津冀》特刊中部分版面的开篇。
从2014年6月开始,由北京商报30余位记者组成的京津冀采访组陆续奔赴三省市12地,并先后发布了12篇产业调查报道。2014年8月8日出版的《寻路京津冀》将这些报道集结成册,形成一份京津冀三地的实地调查报告,试图用这份报告尽量真实地展示一个“协同发展”战略起步之中的京津冀。
系列产业调查手记达百万字
据统计,实地采访的记者仅带回的调查内容和采访手记加起来就过百万字,所以这本薄薄的报道远远无法承载我们这一次京津冀“走转改”的成果。但这12篇调查相信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京津冀一体化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从去年以来,中央以及三地的媒体,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一号工程”进行着地毯式的报道。北京商报的这份报告有何不同?
这份报告以地方样本的形式,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了阐述,并以各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供需对接和产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聚焦协同发展成为“一号工程”之后,各地陡然加速的规划调整和改革行动。
这份报告也通过采访观察深入分析了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和地域限制之下,多地的市场痼疾和产业后遗症,并对京津冀未来的产业与城市发展路径给出建议。
这份报告特别提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须同时实现另外两个“化”,即产业化和市场化。在协同发展的城市群中,城市之间应该是产业互补的,相互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深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政策的红利让我们看到美好的前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成长的烦恼。京津冀里的每一座城市可能都有着值得回味的悠久历史,但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它却还像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长得很快,势头很猛,但是总有懵懂与困惑,需要有人指引、需要健康的成长环境、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
作为北京市属惟一一份综合类经济日报,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亲历者和记录者,北京商报将持续关注这片区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见证这场激动人心的变革。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