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1家部门公务接待费减少近六成
北京市多部门晒决算, “三公”经费达近年最大降幅。昨日,北京市121家市级部门集体公开2014年决算信息,市级“三公”经费决算达近年最大降幅,公务接待费减少近六成。据统计,2014年度决算公开部门由去年90家增至121家,新增31家,增加数量为历年最多,而市级“三公”经费决算8.2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16.1%,其中,公务接待费降幅达到58.5%。
北京市财政局称,今年首次在2014年政府决算中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实现了“全口径”公开,决算公开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共“四本账”,决算公开新增的31家单位主要为北京市国有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包括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交集团所属事业单位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以前主要是政府部门公开预决算,但国有事业单位也使用了政府的财政资金,这些使用政府财政的单位都应该公开,“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将是今后的趋势。
由于决算丰富细化了“三公”经费情况说明,公务招待支出更加透明。此次决算在说明接待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报告了接待批次和接待人次,同时,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细化公开为燃油、保险、维修和其他四项内容,以便公众详细了解公费使用情况。
从昨日公布的决算数据看,公务用车的管理明显取得了成效,包括市财政局、商务委等多部门的决算实现了“公车零购置”,尽管存在公车购置费使用超过预算的部门,如公安局、市药监局等,但都在报告中予以说明。对于上述情况,杨志勇认为,目前是贯彻落实中央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支出的时期,经费的增减都经过谨慎的考虑,尽管“三公”经费的削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关键还要看经费是否用在刀刃上,而不能只关注表面数据。在他看来,近年来受相关政策的影响,“三公”消费连年减少,但政府机关要运行,公务人员也需要出国考察学习,“三公”经费过少可能会影响机关正常运行和民生建设。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