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进入多引擎时代
去年12月15日,首都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11天后正式开建,推进速度之快出乎很多人意料。当然,在新机场火速开工的背后是数年的论证与等待。一直以来,各方对北京第二座机场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而此次又因有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在前,让位于京冀接壤处的新机场如何立足区域并扮演好角色,再度引发业界热议。
其实,新机场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首先要看顶层设计为何。近期,民航局副局长周来振就频频发声,给新机场规划定调。1月9日,周来振在现场调研时称,新机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亮点。他建议京津冀三地尤其是北京市要积极参与首都新机场的建设发展,与民航局一起探索新的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加大协调推进力度,将首都新机场建成标志性工程,打造成高效便捷的国际枢纽。
几天以后,在参加首都机场集团公司2015年工作会上,周来振再次强调,首都机场集团今年的一大重点工作就是要统筹协调推进首都新机场工作,要落地“建设运营一体化”和“绿色机场”理念,举集团全力推进新机场各项工作,也要统筹推进京津冀机场协同发展。
“首都机场集团要深化落实《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通过腾笼换鸟向天津和石家庄机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在运行管理、市场营销、运营标准等方面,要做到协同一致。深入研究,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重点突出的新区域机场布局。”周来振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机场开工之前,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订,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协议的签订先于新机场开工,也算偶然之中蕴含必然,注定了这座机场从诞生起就不是独立发展,而是要适应京津冀“三地四场”共同发展格局。
对于新机场如何定位,周来振透露,“虽然目前新机场和首都机场的定位还未完全敲定,但南航已确定将整体搬迁至新机场”。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机场的定位也进行了重新明确,接下来三地机场将在一体化之路上疾行。
此外,周来振还曾提及,国资委也在开会研究新机场定位一事,民航局也会和三大航一起探讨。究竟是将新机场定位为北京惟一一个国际枢纽,还是和老首都机场一起设立双国际枢纽,现在还没有定论。总体来看,对新机场定位,需要政府和市场都要发挥作用,还需要技术手段。
根据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新机场建设阶段,将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新机场自身工程、驻场单位配套工程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预计投资3400亿元,将为北京市产生1.3万亿元的经济贡献。新机场运营当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4500万人次,将有8万人直接参与到初期运营中,将为北京市带来860亿元的经济贡献。到2025年,新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7200万人次,将为北京市带来1800亿元的经济贡献。同时,将为北京市带来旅游收入约1000亿元,带动北京市高新产品进出口额约3000亿元。
众所周知,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早已突破单一运输功能,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最终形成以机场为基础的“航空大都市”。也就是说,当落子大兴的新机场项目开启城南空中大门,北京乃至津冀地区也将进入多引擎时代。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