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两会”寻路京津冀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两会”前后脚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共同的热门话题。
京津冀三地一衣带水、互相依存,协同发展的愿望由来已久。但客观而言,在原有的行政规划下,三个行政区域互相平行,考虑问题必然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协同必然只是“看上去很美”。直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
协同的目的,既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交通、环保和产业对接成为三地“两会”的主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过去的一年中,APEC蓝成为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关键词。不可否认,APEC蓝并非常态,但正是这个“非常态”,空前激发出人们对蓝天白云的怀念和渴望。发展经济的目的并不是GDP,而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当雾霾遮蔽了阳光,生活的美好就会大打折扣。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坦言,目前北京不能称为宜居城市。承认这一事实,需要巨大的勇气,但这是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必要基础。
再说回到APEC蓝上来。众所周知,APEC蓝的背后,近至北京的严格停限产以及机动车限行,远至津冀两地的相关配套措施,甚至更远的山西、山东也做出巨大贡献。这次治霾的成功,也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好注解:只有解决共同的问题,才能解决各自的问题。反过来说也成立:解决各自的问题,要从解决共同的问题入手。
交通自然是协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三地四机场的协同问题,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有了统一管理,四个机场如何定位、如何分工,思路必然比原来的各自为政时要清晰得多。此外,关于如何对接“断头路”,北京、河北的“两会”也都有了各自明确的表述。
如果说交通是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那么环保则是对以往的发展深刻反思。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上,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某种程度上,可谓得不偿失。好在,好消息看起来越来越多。在政策层面,环保法修订后将大大增加约束力;在政府层面,对重污染企业将提高门槛;在企业层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一句“不能借京津冀一体化‘转移’污染”,也许会让部分心存侥幸的污染企业彻底断了念想。
至于产业对接,则不仅事关区域经济前景,也和国家发展方向息息相关。从小的方面说,三地如何合理分工、整合资源,关系到京津冀区域经济体的整体发展;从大的方向来说,京津冀地区还承担着参与全球化竞争、追赶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等重要职责,可谓重任在肩。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三地“两会”上热火朝天的京津冀话题,已经为2015年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一年中,希望有更多惊喜。
北京商报记者 闫文亮/文 宋媛媛/制图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