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 创新城的新空间
以“大上地”地区为核心打造中关村软件城,发展适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发展科技服务业。被赋予“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新定位的海淀,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以“一城三街”建设为契机,继续领跑创新。
从一个软件园到一座软件城
仅有2.6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软件园,却集聚了联想、百度、IBM等277家软件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汇集了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60%以上的企业和产值。基本完成了由企业聚集向产业聚集的转变。
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值466.5亿元,单位密度产出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里,每万元GDP消耗0.0087吨标准煤,仅为北京市平均值的1.5%,具有高端、高效、微能耗、零污染的绿色低碳化特征。
2014年,围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版,海淀提出并规划实施了中关村软件城建设。
中关村软件城北起中关村森林公园,南至北五环,西起京密引水渠,东至京藏高速,规划总面积为31.3平方公里。其建设目标是瞄准做优做强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带动相关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打造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旗舰。
从中关村软件园到今后的中关村软件城,海淀区将对现有产业空间进行拓展。据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介绍,中关村软件园经过产业调整和二期建设,已新增产业空间25.3万平方米,随着三期选址工作的完成,未来还将新增近百公顷的产业用地。软件城内,一批重点项目也在加紧建设。小米科技园、中关村移动智能创新服务园等项目已完成拆迁,中关村西三旗软件园已进入规划程序。
据了解,中关村软件城发展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到2020年,中关村软件城将建设成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生态区。
中关村西区变身创新三条街
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中关村西区,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着艰难的业态转型。昔日的电脑城,如今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在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基础上建设的“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针对原街区空间产权散、碎、小的状况,海淀区通过持续的回租、回购等方式,整合空间资源,累计腾退面积2.4万平方米,吸引创业服务机构入驻,成为全国首个以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
自去年6月开街以来,这条创业大街已经聚集了创业交流平台车库咖啡、互联网交流平台3W咖啡、新兴科技媒体36氪等21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聚集天使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超过2000个,吸引创业团队总数近4000个,已有123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融资额500万元。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业大街迸发出了惊人的活力。”孟景伟说,目前创业大街已形成了涵盖早期办公、投融资服务、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等服务在内的创业生态体系,成为创业者的乐土。今年,海淀区将继续加大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空间腾退力度,再引入5家以上创业服务机构。
如果说创业大街解决的是创业团队的孵化问题,那么“科技金融一条街”解决的则是企业成长中的融资难题。这条街以海淀中街为纵轴线,丹棱街为横轴线。以这条街为核心,海淀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2300余家,以“文化创意企业中小微银保共担信用贷款”为代表的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全区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超过86亿元,基本形成了对科技企业自初创期、成长期到并购期的完整支持链条。下一步,这条街将建设成为全国创新资本中心、要素市场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相距不远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则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这条街由一纵一横两条轴线的沿线区域构成,纵轴线为西土城路至学院路一线,横轴线为知春路至海淀南路一线。这两条轴线上分布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等机构,吸引了知识产权代理、专利运营等10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以这条街为依托,去年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67亿元,同比增长9.5%。今年,这条街将增加至少5家国际知名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 权威发布
海淀将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
海淀区是中关村核心区,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2014年,全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该区提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着力深化改革、推动先行先试;着力强化协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瘦身健体,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着力完善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主动适用和引领新常态,推动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打造制度创新升级版,形成改革创新新格局。
去年,海淀深入落实对接中关村“1+6”、“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十条”等政策,出台了核心区推动新一轮创新的“1+4+1”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全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科技体制与协同发展专项改革。其中,顺利推动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落地核心区,主动开展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协调推动工商快捷注册登记改革。密集出台科技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先进工业等十余项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动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持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协同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搭建并成功运行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三大服务平台,其中创新创业平台聚集创业服务机构520余家,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和促成协同创新合作项目110余个,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平台先后推介2万余项专利技术,促成一批项目交易。联合市科委、北大建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构筑科技成果转为产业化的新渠道、战兴产业培育的新载体和产学研高端人才培养的新平台。挂牌核心区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建立全市首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全国首只专注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不断探索区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三是打造战兴产业升级版,构筑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高端化、高效化、高辐射水平显著提升。率先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加快产业瘦身健体步伐,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等重点功能区,聚焦培育 “6+1”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截至目前,核心区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先后产生了70余项重大产业化成果;云计算产业实现国内首个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挂牌;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涌现合众思壮、北斗星通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聚集了全市85%的同领域企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聚集了中关村45%的有销售收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聚集了有研硅股等一批领军企业;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领域新认定768、益园等两家文化科技园区,漫游世纪等4家文化科技孵化器。与此同时,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扎实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实现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开园;初步形成核心区创新能量对外辐射和对内回收的双向对流格局,在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 数字撷英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