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定制“瘦身”计划
在各地为做大国内生产总值(GDP)铆足干劲时,北京却率先在发展方面做起了“瘦身”。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伯正昨日出席“两会”政务咨询时透露,目前北京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由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瘦身健体”转变。此外,北京商报记者也从相关委办局获悉,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将向河北倾斜,“瘦身”版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拟年内上报国务院。
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将向河北倾斜
昨日,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徐小元介绍,因为北京目前的阶段发展要求是“瘦身”,不可能拿出大面积土地发展临空经济区,所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空间范围肯定是要向河北倾斜。河北现在已经组成了一个政府主导的工作班子,与北京相关工作组不断进行沟通。
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新机场用地总面积约3031.9公顷,其中廊坊市用地面积约1225.36公顷。如此算来,北京新机场有2/5的占地在河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本河北就有临空经济区的规划,现在遇上北京“瘦身”,便可以大刀阔斧地规划。
徐小元指出,由于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属于跨省的综合性功能区,未来谁来具体管理、到底应采用什么样的模式管理已成为京冀两地重点研究的课题。按目前已有经验来看,如果采用传统模式可以共同成立管委会,也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第三种模式是由社会法人机构来管理,另外还有纯市场化运作模式,但最终方案还没有确定。
不过,徐小元也坦言,按计划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要与新机场同步推进,以便可以实现机场区和临空区协调发展,而今年上半年机场飞行区将开工,下半年航站楼也会开建,“所以目前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以及管理模式正在加紧制定中”。
构建人口资源承载指标体系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昨日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发改委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个城市的发展、布局规划都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去布局人口、产业,完善北京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
刘伯正进一步指出,目前北京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在发展方面会有一个思路的转变,要由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瘦身健体”的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标准、人口指标等将进行修订,构建符合人口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
去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就曾表示,北京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由此也使得“城市病”症状日益凸显。今后做发展规划、上产业项目,都要由人口布局来倒推发展布局。
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虽然增幅有所放缓,但是目前北京人口规模已经接近环境资源承载极限。
去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研究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明确区县调控责任,实行重点督查考核,切实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这也是首次把人口控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北京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决定发展布局的提法在全国属于首次,凸显了北京控制人口规模的决心和迫切性,这就意味着北京未来的发展战略将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都是由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口的增长,未来北京则是以人口为底线来决定发展方向、方式,北京未来产业发展不会再追求大而全,而是“高精尖”,通过“瘦身”来疏解一些不符合自身定位的功能、产业。
“瘦身版”北京总规拟年内上报国务院
备受关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披露最新时间表。昨日,市规划委总规划师施卫良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突出“瘦身健体”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修改部分分为6个专题运作,目前两个专题已经上报市委市政府,按照初步计划,今年上半年6个专题均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然后将形成综合方案再上报,获得市委市政府通过后,还要经过公示、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要参与意见等一系列流程后,最终拟在年底前上报国务院。
按照北京市对总规修改提出的要求,要突出“瘦身健体”,一方面下决心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另一方面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积极作为,同时还要把城市开发强度降下来,把“摊大饼”式的发展遏制住,把绿色空间长上去。
据悉,按照要求,“瘦身版”的北京城市总规修改的6个专题涉及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策略;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分区发展策略;关于划定生态红线和增长边界以及关于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等内容。总规还会提到北京平原地区土地开发强度的问题,以后要把开发强度也作为指标,划定增长边界和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用地和绿色空间的比例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执行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年限为2004-2020年,此次修改是对这一版本进行调整,但时限还是到2020年。对于此次总规修改,市规划委也曾提及,因为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已经提出,所以规划将更加关注区域合作概念。最重要的是,总规划的实施机制要重新制定,规划要从扩张型变为约束性规划,就是要有更多的保障机制来确保规划实施。众所周知,以前的规划以增加土地来进行,现在则要利用存量,调整用地结构。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王晔君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