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企外迁仍是“北京制造”
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土地等制约,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环节已接近饱和,成为亟待疏解的产业之一。日前,由京冀共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门迎接来自北京的首批10家药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药企虽然厂址位于河北但却保留了“北京户口”。业内人士分析,在不失去“北京制造”名头的前提下进行产业转移,或将是未来北京疏解部分产业的主要方式。
北京制药发展遇瓶颈
数据显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由2003-2007年度的9%上升到2008-2012年度的22.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2%,在全市制造业中贡献度排名第二,销售利润连续十年全国第一。从数据来看,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一匹黑马。
尽管拥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霆在去年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高峰论坛上表示,由于北京综合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导致的药价偏高,使得北京药企在招标采购中长期处于竞争乏力的状态。
同时,北京市地域空间有限,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集中在郊区,像亦庄等地已经趋于饱和,急需寻找一处可供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新空间。此外,创新最大的动力在于人才,而北京高昂的人工成本也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创新。
因此,雷霆认为,北京药企需借由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谋求今后的发展,重点要解决药品生产成本高、发展空间小的问题,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则能为北京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转移平台。
保留“京籍”给疏解带来强动力
“留在北京,诸多生产环节受限,空间资源紧张,已经无法发展;去外地办厂,要在当地申报审批,还会失去‘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部分市场。”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立道出了北京药企在发展和疏解中的困惑。
今年1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京冀两地将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日前,产业园开门迎接来自北京的首批10家药企,据悉,目前有入驻园区需求的企业已经达到47家。
按照京冀双方协议,入园的北京药企将保留“北京户口”,生产出来的药品依然是“北京制造”。有分析认为,京籍药企迁入河北,不仅可以解决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的问题,还能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河北的低成本优势,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对沧州渤海新区而言,则可以成批次引进高端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未来可形成较大的产值和税收,带动河北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当前京津冀三地在科技研发实力、资源环境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甚至无形的品牌效应等方面尚不平衡,让企业保留北京身份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他认为,在让北京企业外迁的同时保留企业的“北京户口”或将成为未来北京疏解产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河北对接北京药企有优势
“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巨大、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互补性强,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产业协同基础。”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产业园落户渤海新区是经过对北京市1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需求的摸底调查后才决定的。
据了解,渤海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产业基础,环渤海地区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另外,沧州药包材产业的基础雄厚,拥有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是北方最大的药包材生产基地。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积水潭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院与沧州开展医疗合作,也为药企的落地和对接提供了经验借鉴。
张伯旭表示,区位交通、丰富的土地资源、完善的公共配套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是促成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要因素。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实习记者 南淄博/文 CFP/图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