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京津双城看《信任》 挑衅剧场美学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话剧《信任》剧照

  正在进行中的天津曹禺戏剧节近日迎来一部大戏——德国绍斌那剧院的《信任》,去年一部《朱莉小姐》就曾惹双城追剧。如今北京戏剧圈的粉丝们早已按捺不住等待《信任》6月11日在世纪剧院开场。

  本剧的灵魂人物福克·李希特是当代德语剧场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他既编剧也导演,更热衷跨界创作,对文本和形式有着同样持续的探索力,别具一格。欧美争相上演他的戏码,而近年他的足迹亦来到了泛太平洋的澳洲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首演于2009年的《信任》(Trust)肆无忌惮地和观众一起深入当代最惨痛的一个灾场——金融风暴,在这背景下挖掘社会和个体的精神及身体状态;被财金与市场主宰的生活里到底还剩下什么。是作品点题的概念“信任”吗?是谁跟谁之间的信任?借贷者跟放贷者?投资产品跟基金经理?雇员跟CEO?人民跟政府?妻子跟情夫?孩子跟父母? ……在任何物都能一买一卖、价值升降不定的世界里,《信任》凸显出人际关系的崩溃,人心破产,莫说去相信别人,就连自己也不相信。剧场里是一个不可靠的世界。

  《信任》的语言密度很高,又同时制造了异常丰富的表演性。表演者有些扮演既定角色,但大部分时间他们是没有灵魂的躯体,在空荡的舞台上下坠、旋转、激烈地加速、倒吊、悬浮、停滞。他们忙碌而躁动。一具一具受压的身体,互相触碰又彼此掏空。在天津的首演中,演员们爆发力十足的形体表现力当属现场的最大亮点。演员每一次的互动、握手、抛接,指向的都是现实中人们的金钱往来、人际交往、情感关系,如男舞者和女舞者互相角力,忽而又同时泄气松落,象征连爱情也变得异常脆弱。剧中还有大段激烈的舞蹈段落表现出在当代人内心的不安与挣扎,角色一方面成为脆弱关系的缔造者,另一方面又为它所困,人在时代背景下的渺小与无奈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那些表现愤怒的插曲和犀利辛辣的台词,在剧中的出现恰到好处,它们与演员的肢体表演无缝连接,一次次冲击着以幻灭为主线的剧情,将全剧逐次推向高潮。舞台方面设计了一个立体多层的空间,几张沙发、几把椅子延续了德国舞台剧一贯的极简风格,舞台上大部分时间被暗光所笼罩,演员们的肢体表演因而显得更加具有震撼力。

  有评论认为,李希特擅长糅合理论语言建立叙事,社会学、哲学乃至《信任》里面的政治经济学,而且他利用不同材料筑成一个议论空间,日记、访谈甚至流行曲、电影和YouTube的碎片;在他的文本里,文类包罗万有。研究后“戏剧剧场”的学者Hans-Thies Lehmann 对《信任》的分析是这样的:“在理论、歌词、对话、故事、语言游戏之间已经没有界线。这是布莱希特的理想——理论和剧场愈走愈近。我们对剧场和戏剧文本的定义正在改变。”

  诚然,我们可以在《信任》的表演者身上同时看到他们的本色和技巧,承载着情感浓烈的戏剧状态之余,临场感却是压倒性的。最终演员、舞者没有被锁定于角色之内,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个体性——台上这群“真人”,独步于当代剧场的写实美学最挑衅和震撼之处。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