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标准统一利于市场协同
近日,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共同组织制定、分别发布《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地方标准,这也是京津冀三地发布的首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未来,京津冀三地将探索制定更多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协同标准在区域发展中有何作用?在推进标准统一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北京商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委会顾问刘慎斋。
北京商报:说起标准可能很多人还比较陌生,标准化有何作用?有什么新的进展?
刘慎斋:最早的标准化更多侧重于工业领域,用于组织、规范工业产品生产,我国的标准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在标准的理解上,国外认为标准都应该是自愿的,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的,而我国此前的标准更多带有强制色彩,目前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198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类似于国外技术法规,而推荐性标准往往是由社会机构、行业制定的,个人和企业自愿执行。
在新的时期,标准也赋予新的内涵。国务院今年3月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方案不再强调标准化工业生产的作用,且强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作用。标准化正是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北京商报:现在京津冀三地标准都有哪些方面不同?
刘慎斋:我国标准法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在食品安全、污染治理、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有国务院推出的强制性标准,全国必须执行。但由于各地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现实情况不同,国务院同时推出推荐性标准供企业自愿采用,而三地在很多领域的推荐性标准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比如说医保,现在是依托大城市来统筹,还没到全省统筹的阶段。京津冀三地统一的话,首先要考虑的是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药品目录等方面,现在三地都有自己的标准,去外地看病需要各种手续,比较麻烦。
另外,在产业对接方面,包括上下游之间的零部件提供、企业合作等,都需要行业标准一致。这涉及到产品的粗加工或精加工规格,而现在这些领域并没有做到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现代服务、社会管理、公共管理这三个方面需要一个三地认可的标准。如果有强制标准,各个地方不各自为政,社会效率就会提高。
北京商报:在京津冀发展中,协同地方标准有何意义?
刘慎斋:国际贸易中一直在提倡“一次检验、全球通行”。如果每个地方的标准都不一样,就会造成重复检验、互不兼容,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不利于统一市场成型。
京津冀概念提出了很多年,不少人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进展缓慢,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通过协同京津冀地方标准,可以减少京津冀区域内的市场壁垒,有效推进市场的统一。
北京商报:在统一标准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刘慎斋:以往各地、各行业都有各自的标准,如果推行标准统一,肯定会涉及到采用哪种标准的问题,有时牵涉到各自的利益,推行会有难度。一些新的领域,可能此前没有标准,采取统一标准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现在推进标准化方向政府已经明确,根据中央部署,今年12月底前,按照强制性标准制定原则和范围,对不再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予以废止,对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2017年完成将确有必要强制的现行强制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逐步整合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国家明确方向和时间表的前提下,未来推行标准统一的难度也将有所降低。
北京商报:这次京津冀出台了首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您认为哪些方面的标准还可以加快协同统一?
刘慎斋:这次京津冀协同标准主要涉及老年护理、电子不停车收费,都是一些比较新兴的领域。推进区域协同标准,无所谓孰轻孰重的问题,其实只要不是法律禁止,都可以推行,而且越多的领域采取区域协同标准越好。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晔君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