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打造“大健康”产业链
自2006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以来,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逐渐形成了以医药研发为核心,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为主体板块的特色产业布局。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进,医药基地落实产业外迁、区域经济合作等六项措施,腾退建设用地500余亩,引进13项优质产业项目,同时吸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等一批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检测机构陆续迁入,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链。
建成近60年的北京协和药厂是医药基地最早外迁生产环节的企业之一。今年1月,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共同签订了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作为首批入区企业,北京协和药厂现场签约,购买土地100亩,用于其原料药分厂建设。“一直以来,我们的原料药生产车间规模都比较小,按照每年制剂销售为20%的增幅来看,原料对于制剂的供应比较紧张,每年都要加班加点生产。我们也很重视新产品的研发,部分一类新药的原料药需要自己生产,生产厂房的迁出将满足我们在研发和生产新药方面的需求。”北京协和药厂技术总监张猛表示。
“外迁并不是把企业赶走,而是把不能在北京生产的这部分转移到外地去。”生物医药基地工委书记田德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样不仅能拔高外迁地的产业生态,也为园区的结构优化做贡献”。据了解,除协和药厂外,四环科宝、京卫、悦康三家企业也在河北沧州选址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撑企业在京制剂产品生产。四家医药企业共购地800亩,目前正在办理前期审批手续,计划明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转移原料药生产的同时,医药基地将另一疏解重点放在了与园区产业定位不相符的非医药类企业。入驻生物医药基地已有十年的北京太阳大地公司专门从事广告喷绘、印刷等业务,去年该公司在河北衡水购地200亩,将生产环节全部迁到了该地的冀州市工业区,原有厂房保留为公司总部和销售中心,并将剩余空间进行了出租。此外,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且未取得国有土地证的12家项目,医药基地实施了土地腾退,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截至目前,已腾退了浚达丰、广西北生、天坛生物、康特制衣四家企业,腾退建设用地面积达552.45亩,盘活建设用地386亩。
有出必有进,疏解过剩产能后的大量空间为高精尖项目的进驻打下了基础。今年9月,医药基地13宗地块成功完成摘牌,共入驻悦康凯信制药、太洋生物医药、壹诺药业等涉足中药、化药、疫苗各领域的企业,总投资达94.67亿元,预计投产后可形成300亿元产值。据悉,基地还将于今年年底建成4.7万平方米创业孵化中心,以留创园、开放实验室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吸引更多高端药企。
作为医药类综合园区,基地同时健全了与医药行业配套的相关行业,涵盖研发、技术支持等多领域。今年9月,中检院新址正式启用,拉开了中检院11个所、26个部门陆续迁入大兴医药基地的序幕。据介绍,正式迁址后,中检院将完善与入驻企业间的绿色审批通道,使医药基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更加完善,将对吸引生物医药高端企业入驻、特色医药板块集聚、提高首都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生物医药科研检测机构的陆续迁入,医药基地着力打造的“大健康”产业链正逐渐成型。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