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戏重在体验”《贵妇还乡》不求本土化
4月15日起,迪伦马特名作《贵妇还乡》将再度呈现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这部去年由蓝天野和刘小蓉担任重排导演的作品,经过首轮打磨和沉淀后再度与观众见面。“我们会在一些地方的处理上做调整,更加强调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蓝天野表示。
作为人艺舞台上并不多见的“怪诞”风格作品,1982年蓝天野首次将《贵妇还乡》搬上中国舞台,2015年其再次携青年导演刘小蓉重排该剧。女富翁克莱尔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座濒临破产的居伦城,在全市居民的面前提出要以一笔巨款换取曾经背弃自己的旧情人伊尔的生命,为自己买得一个公道。
作为世界级名剧,《贵妇还乡》早已成为一部教科书般的作品。蓝天野与刘小蓉坦言,这部怪诞的作品排练起来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蓝天野在排练时曾强调,这是一部很“怪”的戏剧,要求演员在表演时适当放弃“正常的逻辑思维判断”。无论是1982年的首演还是2015年的重排首演,《贵妇还乡》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戏剧体验。虽然作品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但迪伦马特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揭露早已超越了时空。而作品的世界性和国际化,则让观众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都以为外国戏需要本土化才能被观众接受,但是《贵妇还乡》却不是,我们反而要求演员不要演出北京味儿。”刘小蓉称。正是主创们站在高处对作品进行审视,并在舞台上进行原汁原味的呈现,才将这部作品的震撼从剧本中带到舞台上。 “观众进剧场就是找震撼。”刘小蓉引用俄罗斯导演彼得罗夫的一句话说。
既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一贯擅长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北京人艺,用起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手法也丝毫不含糊。一段剧中小树林的戏就是这次重排版的亮点之一。剧中通过甲、乙、丙、丁四位演员的表现将树拟人,而符号化的名称则代表了对一类人的统称,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含义深刻。虽然迪伦马特认为,“剧本不要给观众教育意义”。但其作品却让观众忍不住去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主创们坦言,“作品的排演过程也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
“我想让演员演得明白,观众看得有兴趣”,笑言自己马上就是“90后”的蓝天野说。30多年前导演这部作品,30多年后再重排,蓝天野认为最重要的是给每位创作者发挥的空间。从1982版的朱琳、周正、吕齐到如今的陈小艺、濮存昕、邹健,《贵妇还乡》的阵容都可以用重量级来形容。越是有经典在先,越是要给演员空间,不能限制演员的创造性。最终,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无论是一改往日形象,出演亦正亦邪的贵妇克莱尔,还是被命运始终推着走自私又懦弱的伊尔,陈小艺和濮存昕都不仅在完成剧本的规定动作,而是更多给角色注入自己的理解。本轮演出将持续至4月24日。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