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剧场儿童剧沪上风潮京城试验
上海演出机构对北京市场关注正在升温,继年初上海现代人剧社签约京城剧空间剧场之后,上海民营亲子儿童剧机构“小不点大视界”开始策划北京布局。这一以欧美流行小型儿童剧演出为主要方向的亲子剧微剧场的京城试验,计划通过一个儿童剧体验季系列演出尝试在京城落地。试验的地点选在了天桥艺术中心,历时近两个月呈现来自三个国家的四部亲子剧作品。
商业价值不仅在剧场实现
在上海闸北区大宁国际商业广场有个亲子微剧场“小不点大视界”,从2015年5月开始至今,已经引进了8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儿童剧。这8部戏是从近200部戏中选出来的。2016年,将引进15部国外好剧共380场演出,包括英国的亲子环球热舞派对《跳舞吧!宝贝》、西班牙多媒体动画互动剧《猫飞狗跳》、法国装置动画音乐剧《水孩子》等,这些剧目都具有近距离演出和互动性极强的特点。
微剧场创始人陈忌谮此前曾在国际艺术节工作,是个一年能看两三百场戏的“国际买手”。现有的大剧场并不适合这种欧美小型演出的需求。2014年陈忌谮曾在上海话剧中心策划亲子剧体验季,一共演出26场。“当时硬是把上话小剧场围掉了一半,改成了一个微剧场。”
如此“不将就”的结果是,剧场盈利能力堪忧。一般引进一部原版剧,演出费加上国际差旅,成本在数十万元,按照人均票价180元、每场演出不过百名观众来计算,每场票房收入仅2万元左右。
为了补贴收入,陈忌谮团队研发过每部剧的衍生品“玩具盒子”,还推出由儿童剧演员、艺术家亲自授课的“创意学院工作坊”。
国际买手应对挑剔观众
最“划算”的一次,是俄罗斯百变形体剧《魔法师的白手套》。这部剧,全场除了10名演员手上戴着的10副白色手套外,没有任何其他道具,演员们用自己的手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神奇效果。这部剧结束后配套的“创意学院工作坊”,由10名艺术家共同授课,配备5名助教,每次工作坊仅15个孩子上课。
“孩子是最挑剔的观众,一部好的儿童剧,能产生吸引力,把孩子吸进戏里。只有把他们完全包在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孩子才会专注。我们体验过国外那些小剧场的剧,一伸手可以碰到艺术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表情、情绪,甚至艺术家的呼吸。” 陈忌谮说,“那种气场给小朋友的感染力,大剧场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坚持做跟国际接轨的微型剧场,以英国谐趣纸偶剧《纸美人》为例,整个观演空间,所有的小朋友是坐在纸板屋里看戏的,全场只能容纳50个人。”
反观国内数量攀升的儿童剧演出,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通行方式是让孩子动起来、笑起来,“这是最低水准的,其实让小孩子笑太简单了,戏剧层面的互动不是让孩子上台表演节目,或者跳一跳笑一笑,而是戏本身的互动,让孩子融进戏里,人在戏中。孩子相信戏里的呈现。这需要微剧场的浸润感,在大剧场完全Hold不住的,只能用声光电渲染。
“相比大人看戏,我们可能不太在意环境,对环境的容忍度更高,但孩子是特别敏感的。而且往往不会进剧场就安静下来,因此需要更多的空间给孩子过渡和消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购物中心里的微剧场特别开设和剧场一样大的空间给小朋友读绘本、画画。“严格来讲并不算商场的合作伙伴,我们还是接受商场扶持的状态,但同时也在想办法回报商业中心,通过策划与剧目相关的活动, 也让商场的品牌有不一样的文化呈现。” 陈忌谮说。
儿童剧还有各路推手
儿童剧剧目演出本身的市场需求已不可小觑,与其他演出门类相比,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还有演出之外的各路推手。目前最为活跃的就是各大亲子平台、育儿平台以及儿童教育领域,比如宝宝树、妈妈帮、抓马宝贝等。
“多方面的儿童剧需求摆在面前,需要的还是内容和作品。”在演出之外,陈忌谮把更多国际艺术家请进来送进学校进行戏剧教育,“不是上课,就是玩”。
儿童剧机构与学校联手在国外早有相对成熟的对接方式。据陈忌谮介绍,丹麦可谓全世界最早投入儿童剧创作的国家,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仅有600万人口的丹麦存在200多个剧团,很多剧团只有一两个人。而丹麦的很多戏是存在于教育体系中的,并非以工作坊进学校而是“戏”进学校,丹麦的四月艺术节,它的实质是交易会,卖家是大大小小的剧团,买家就是学校的老师,交易会平台则由政府支持。除老牌的丹麦外,澳大利亚的儿童剧也很有名,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阿德莱德度会设有专门的儿童剧节。最近比较前沿和实验的是荷兰和比利时。
“在国外挑戏会发现,他们的剧目极其灵活,在学校、图书馆、剧场都可以演。因为道具格外动了心思,这些剧团的戏都特别适合巡演,一些剧目甚至不需要太复杂的灯光系统,很多就是一个人演员在台上边演边控制灯光。”给小观众们看的亲子剧最能启发创意和想象,而这也是国内儿童剧演出特别需要借鉴的。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