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科技专项构建北京“高精尖”
日前,“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2016-2020年)”在京启动,这将成为“十三五”规划中北京科技创新解决民生难题的主要载体。“要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生活。”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眼下,北京正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在其中的作用不仅是支撑,更是新产业的“孵化器”。据了解,重大疾病的科技攻关只是北京在布局高精尖经济结构中12个尖端科技之一。借助这12个尖端科技,北京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加速成型。
日前,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在市科委召开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2016-2020年)”启动会。“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是于2010年初开始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惠民行动,主要目的是针对威胁北京市民健康最严重的十大类疾病进行科技攻关与管理,通过政府主导、京区多方优势医疗资源共同参与,促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疾病防治各个环节技术难题的有效解决,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这项工作计划自2010年起至2020年结束,分三期实施。目前,前两期工作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五年来,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搭建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及十大疾病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做法,使北京地区医学科技工作布局基本形成,北京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对重大疾病防控和市民健康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成员单位由一期工作的88家扩展到二期的149家;已形成1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研发300余项新技术、新方法,共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其中55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指南和规范;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共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占推广机构数量的50%以上,培训医师1.5万人次;10项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或为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十大疾病11家牵头单位中有6家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养24名科技领军人才。
为强化首都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拟在巩固和深化前两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三期工作。其中,三期工作实施方案——“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2016-2020年)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针对十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不同阶段的科技需求开展研究,重点是围绕重大疾病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基于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修订我国相关行业指南及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制定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方案,推动我国相关行业标准的完善或产生,为提升北京医学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市民健康、推动北京逐渐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做出贡献。
事实上,重大疾病的科技攻关只是北京在布局高精尖经济结构中12个尖端科技之一,此外还有在大气治理、轨道交通、城市管理、节能环保等方面一系列的高科技。借助这12个尖端科技,北京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加速成型。
大气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累计减少50%
重点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预警预报研究、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以及重点污染源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任务。到2015年,大气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广应用7万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到2017年,建立动态高分辨率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准确率,全市工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比2012年累计减少50%左右,燃气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大幅降低。
重大疾病:形成逾10项有国际影响力创新成果
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和首都特色学科创新研究等任务。到2015年,形成5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20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6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到2017年,形成10项以上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形成30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制定100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
轨道交通:研发50项新产品
重点组织实施提升高端装备研制水平、提升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加大城市轨道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等任务。到2015年,在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养护、维修、检测、施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出20项新技术新产品。到2017年,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和“专、特、精、新”企业,形成50项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建设及运营技术水平,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环保:再生水达到地表Ⅳ类水
重点组织实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北京生态功能提升等任务。到2015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1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首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提供科技支撑。到2017年,形成20项以上重大创新成果,实现再生水出水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重大园林绿化工程良种使用率达到95%,生态承载能力提高25%。
通信:形成5G产业群
重点组织实施技术突破与标准研发,芯片、终端与系统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等任务。到2015年,在5G、大数据、自防御网络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到2017年,关键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与互联网领域技术群与产品群,培育、聚集核心研发团队,催生可持续输出原创性核心技术及创新产品的龙头企业,加速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广泛融合。
能源: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50项创新成果
重点组织实施能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攻关,加快能源科技和产业资源集聚,促进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等任务。到2017年,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取得5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初步建成未来科技城、中石油科技园、中核科技园等8个能源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北部研发带能源科技和产业资源进一步聚集,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进一步增强对全国能源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管理:由人力支撑转向科技支撑
重点组织实施城市运行效率提升、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到2015年,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形成重点行业运行安全保障技术产品体系,集成一批高效实用的应急救援装备,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7年,编制和修订一批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运行安全监控手段和应急救援装备的原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装备,推动城市管理与应急保障由人力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数字化制造:机器人技术实现广泛应用
重点组织实施数字化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及产业培育、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创新及产业培育等任务。到2015年,数字化增材制造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和专用材料;在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机器人及成套装备产品;以增材制造和机器人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20亿元。到2017年,推动数字化增材制造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大众消费和创意设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京数字化制造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产值超过230亿元,形成“北京创造”品牌。
新材料:80项以上纳米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重点组织实施纳米材料原始创新和集聚发展、先导材料国产化开发和高端产业培育、优势材料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辐射带动等任务。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纳米科技产业化基地,形成5项以上国际一流原创性成果;实现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用高性能高温合金、增材制造用相关金属与高分子材料等先导材料的国产化开发,促进非晶带材与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优势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做强优势材料产业并辐射带动相关下游产业。到2017年,推进纳米材料在信息、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实现80项以上纳米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持续提升非晶带材、高性能磁性材料等优势材料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食品安全:实现肉蛋奶全程可追溯
重点组织实施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保障、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保障、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等任务。到2015年,研发集成应用食品安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320种以上;建立健全种养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研究开发加工食品品质评价和鉴别、食品加工过程有害物形成控制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展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和智能化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开发与应用,搭建多品种、全方位、高效率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本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食品安全平均检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到2017年,有效支撑设施种养殖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水平,实现肉蛋奶等重点产业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全面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
生物医药: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
重点组织实施支柱产业跨越发展、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等任务。到2015年,重点培育1-2个百亿级企业和1-2个20亿元以上“重磅产品”,10亿元以上企业增加到20家,5亿元以上品种增加到25个,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收入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支柱产业。
现代服务业:养老也将用上物联网
重点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服务业重构等任务。到2017年,培育一批知名设计品牌,设计产业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集聚一批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实现超过10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交易;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1000家特色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应用创新和转型升级。
北京商报记者 冯秀英/文 张笑嫣/摄
闫傲霜:北京应实现技术“领跑”
为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切实肩负起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五种责任”。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科技对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支撑,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科技服务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科技服务业主要是研发、设计、工程咨询,以及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另一个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既很先进,又很接地气。”闫傲霜举例说明,“比如说新一代通讯技术,大家如果记得话,实际上在‘十二五’初期,我们用的是3G技术,在‘十二五’中期,2013年、2014年我们就开始用4G,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在做5G标准的创制了。我相信,‘十三五’大家就能用上5G了,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再比如生物医药产业,北京从2009年底的产值是370亿元左右,到2012年就跨入了1000亿元产值。生物医药产业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针对日前北京市科委启动的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2016-2020年)”工程,闫傲霜表示,这是北京地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十三五”规划中科技解决民生难题的主要工作载体。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