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和平里,老龄化街区的新生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青年沟路东城区辖区内,已经完成拆违工作的楼体前,建起了艺术栏杆和花坛,东段北侧朝阳区辖区楼体已搭好支架,12月15日将正式开工;拆违后,部分底楼仍持续着原有的业务,并未回到应有的住宅功能。

  编者按:城市治理需要加减法。拆除违建,治理“穿墙打洞”把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推至街头巷尾,深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胞。2016年,北京已经拆除违法建设2313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数字背后伴随着低端业态挤出,重点街道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北京的城市功能也在悄然重塑。北京商报《拆违之路 新生之城》系列报道截取不同维度的“剖面”,以此记录拆除违建进行之时,一座城也在通往新生之路。

  横穿老牌社区和平里,青年沟路在20余年发展过程中,成为周边商业重要载体,大量临街底层住宅被私自建成店铺。密集的老龄化人口加之进入翻新期的老房子,使青年沟路临街底楼建材装修店面聚集,一步步偏离了住宅功能,也未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在治理“开墙打洞”政策下,这些店铺正在退场。伴随着O2O和社区商业的兴起,在便利性和规范性之间,一个新的平衡正在逐渐达成。

  告知单

  11月接近尾声,老杨晚上把店门锁上,经常会一个人坐着发会儿呆。旁边小房间传来妻子和儿子轻微的鼾声,陪伴老杨的是总价18万元的拖把、插排,更昂贵的还有管道、阀门……这家不足20平方米的五金建材店坐落在青年沟路中段,2008年至今已经八年,经营进入稳定期。

  两个月前,一张朝阳区整治“开墙打洞”告知单贴到了门口,通知老杨租住的住宅楼底层店面将在12月15日完成封堵,恢复楼体原有结构。整治开墙打洞,将私自开凿为门店入口的墙体重新填上,由于住宅楼入口大多位于小区内侧,意味着大部分店面失去了招徕顾客的价值,这无异于给“老杨们”下达了逐客令。

  老杨需要尽快做出一个决定:下一步,搬去哪儿?

  这个问题正困扰着青年沟路上绝大多数商户。

  青年沟路位于东城区和朝阳区交界处,是东城区辖区内面积最大的街道——和平里街道辖区范围内, “开墙打洞”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段。如今,东城区的拆违工作基本完成,正待验收;朝阳区的拆违工作定于12月15日正式动工,东段部分楼体已经搭建起支架。北京商报记者走访看到,已完成改造的住宅楼前,建起了黑色的艺术围栏以及花坛;果多美等处于商业规划区的铺面,向内挪了2米,招牌做了统一规划。

  “青年沟东城辖区1430米街区内共有经营商户207家,从9月28日动工开始,整治开墙打洞153家,违法建筑85家,无证无照经营12户,违规牌匾260块,”开墙打洞工作进入验收阶段后,这几个数据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治理“开墙打洞”小组副主任何杰已经倒背如流。这意味着,仅在东城区辖区内便有3/4的商户收到了告知单。

  老龄化社区

  八年前,阜成门规划建设金融街时,已经在那里开店七年的老杨也曾面临“搬哪儿去”的抉择。“东西南北我都跑过,找了一个来月。”最后,在德胜门、东直门、和平里3间店面中,老杨选择了和平里青年沟路这间店面。

  青年沟路横穿老社区和平里,是和平里九区、化工大院社区、小黄庄社区、和平街八区、和平街十区五大社区的入口;在和平里社区5.0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0多个社区。据东城区2015年底统计,户籍人口密度25555人/平方公里,东城区人口密度为21763人/平方公里,和平里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西城区。

  密集的居住人口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化工大院社区工作人员统计,社区内老年人占比近40%,据2013年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4.2%,而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为7%,和平里地区已经出现严重老龄化。对于这些老年人口来说,社区周边是最重要的购物地。

  “有的街道看起来人很多,但都是经过,准备去别的地方买东西,开车过去和溜达着走过去,完全是不一样的。这里来来往往的都是‘活人’。”站在街头看了十多分钟,老杨最终决定签下这家店面。

  尽管消费群体密集,成形于上世纪90年代的和平里,定位是居住生活区。在东城辖区1430米的范围内,沿线临街的26栋楼房中,9栋办公,17栋定位居民楼。

  卖粮油的老太见证了这些居民楼楼体如何一点点被破坏,成为如今的“筛子”。1993年,自己和丈夫刚来到青年沟路时,便有众多小商贩密集分布在路两侧的铁皮房内,由于严重干扰了交通生活秩序,铁皮房被拆。随后,小商贩租下底层住宅,将墙体拆除,改造成不足10平方米的临街店面,为了扩大经营空间,部分商铺在人行路上自行扩建。“当时对退休员工有特殊照顾,给他们办营业执照,后来这些北京人就把店面租给我们外地人,我们的各种证件都是齐全的。”老太认为,这种特殊照顾,给后来的“开墙打洞”埋下了隐患。

  无序竞争

  与老龄化同时存在的,是常需维修和翻新的老房子。据一位居民介绍,2016年7月20日大暴雨期间,和平里地区仅一栋居民楼便出现80户漏雨。翻新需求为装修建材类从业者带来了商机,但很快,无序竞争使青年沟路偏离了基本生活服务功能。

  “承接高、中、低档室内外装饰工程,电缆电线、电器电料、水暖管件、油漆涂料,空调打孔、移机、加氟,疏通下水道、专业做防水、万能货架、工程配套。”在个人名片上,老杨罗列着自己能够从事的工作类别,名片另一面,老杨写着自己的头衔:“经理”,尽管店内仅有自己和老婆两个人。

  在青年沟路一段700米的街区上,仅路北一侧便有至少20位老杨这样的“经理”,承诺可以承接全部的家装和维修需求;最密集的区域里,100米街区内有7位老杨的同行。 “之前我们也做过这个地方的装修,知道这里生意不错,四年前东直门不让做后,就在这里租了店面。”1992年出生的小丁,和自己的姐夫以及同村几个亲戚,在青年沟路租了一个门面。

  “主要都是‘七小’企业,生活服务类44户,占21%左右;其次是小五金建材,29户,约占14%左右。”在开展“开墙打洞”整治工作之前,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商户业态进行了一番统计。北京商报记者走访看到,除了生活服务类和五金建材门店外,还有多家提供打印复印、照相、美容美甲、健康管理、按摩服务,乃至双色球抽奖、名烟名酒回收、出租车计时器的店面。

  “这些店铺提供的便民服务很少,重复率很高,而且基本上都是周边就可以满足的,拆掉后不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治理“开墙打洞”小组汪主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不过,在过去20余年承载商业用途的一层住宅,却由于住宅功能缺失和经济利益考虑,一时难以回到它应有的角色。“只能办公,不能住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一位房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若用做居住用途,还需大面积装修。在拆违完毕的东城区辖区内,北京商报记者看到,仍有少量商户继续租用原有底层住宅,窗户上贴着如“请进门按102”、“建行南侧右拐顶东头”等指引。

  业态升级

  距离朝阳区整治“开墙打洞”的开工日期12月15日一步步逼近,青年沟路上的商户大多为自己找到了退路。卖粮油的老太已经定好一处正规楼层底商,租金比现在的店面高出1/3。“一听说我们要走,好多老顾客都来要名片,需要什么货了,我们直接送货上门。”小丁决定把装修公司搬到装饰公司密集的南三环十里河;路口开果蔬店的大姐计划不再开设店面,直接从事果蔬批发专供,在和平里惟一的大型市场天丰利正在装修的三层时尚女装区,裤子专卖店店主王姐交上定金租下一个40平方米的摊位,月租金1.5万元,远高于青年沟路4000元的月租,且有着严格的规范,“以后不能给你们扦边了,天丰利规定,我们那一溜只能有一家用那个机器的”。

  走向更为规范化,老社区对房屋维修、装饰的需求依然存在。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在天丰利刚升级开业的四层,有五六家出售五金建材用品的店面,满足附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如今朝装饰等一批定位于老房装修的专业家装公司,也将和平里等老社区作为重要布局点。

  低端业态陆续退场,砍掉赘瘤的老龄化社区,和平里正焕发着新生。服务升级“互联网+”的北京四大国营老字号菜市场东单菜市场、朝阳区社区养老院样板工程寸草春晖养老院、中信国安旗下的社区共享平台国安社区相继入场,通过搭建O2O平台,提升这个老龄化社区的便利性。北京商报记者 曲英杰/文 陈伟/摄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