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市数据库

北京九大生物医药创新成果集体秀肌肉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 北京商报

  国产脑起搏器打破美国产品垄断,上市三年,在国内植入量占比已超过50%;我国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手术准确率达93%;国产可折叠人工晶体实现进口替代,价格要便宜30%以上……7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联合举办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之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系列成果发布会上,九大生物医药创新成果集体亮相,展示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实力。

  九大医药成果件件关乎民生

  多年来,脑起搏器由美国垄断,成为临床上价格最高的高值耗材,每名接受双侧植入手术的患者,需要支付25万-35万元购买脑起搏器,高昂的费用让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技术探索、临床验证到产业化完成了脑起搏器的全链条研发,并于2013年5月获得产品注册证。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有能力研发、生产和应用脑起搏器的国家,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极重要的示范意义。

  截至今年6月,品驰已经获得全系列脑起搏器的产品注册证,其生产的脑起搏器已经进入全国110家三甲医院和神经专科医院,完成了4100余例植入手术,平均为每名患者节约支出10万元。与进口产品相比,品驰脑起搏器不仅价格低1/3左右,在电性能、电池容量、使用寿命、体积、重量等方面也优于进口产品,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上市三年,在国内植入量占比已经超过50%。

  北京市科委在国产脑起搏器的研发过程中给予了一系列的项目支持:与清华大学共同启动国产脑起搏器临床应用,协调其与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联合推动临床应用。此外,市科委还穿针引线,帮助可充电脑起搏器进入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了审批进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国产脑起搏器的研发,此次发布的九大医药创新成果,不仅瞄准国际尖端技术、打破进口垄断,而且是有针对性地满足我国医疗市场的实际需求,可以说件件关乎民生。

  据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介绍,目前,北京市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结构生物学、生物3D打印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进展。仅“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取得的新药临床批件就超过30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此外,用于筛查早期消化肿瘤的内窥镜技术现已获得大量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即将上市推广,未来有望在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等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拥有500多种蛋白的国内最大蛋白抗体库也将落户京城。未来,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时,无需再花高价和长时间等待国外的蛋白、抗体试剂,直接到蛋白抗体库订购,物美价廉的试剂三天即可到货。

  串起产业链条 处处创新思维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围绕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空间、技术、政策、研发服务五个方面的“痛点”,北京率先在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创新模式。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用医工企紧密结合的方式组成项目研发团队,创建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形成以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临床解决方案,实现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标准化、关键操作智能化。

  为进一步加速国产医疗设备的研发进度,市科委自2013年起就开始支持天智航骨盆骨折、脊柱及关节置换等一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产品的研发,破解了智能综合解决方案核心技术研究、核心部件研究、临床应用推广等方面难题,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医疗手术机器人产品注册许可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

  同时,市科委还推动制定了《脊柱外科导航技术标准》,该标准已成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有力地推进了国产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利用军地合作项目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示范基地,促进了产品完善和市场应用推广。

  目前,天智航已建立起国内首家骨科机器人智能手术中心,创建智能骨科综合治疗新策略。以智能化手术室为平台,建立智能手术配套体系,形成了整套智能骨科成果,上市三年来的总营收已达2亿元。

  这种创新思维还体现在推进国产可折叠人工晶体产业化项目上。

  爱博诺德公司创业初期,遇到了融资贷款难题。2011年9月,市科委通过“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可折叠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产业化,一方面直接助力研发生产线的建设,另一方面为初创企业做了项目背书,为企业获得中关村发展集团600万元政策性股权投资铺路架桥,雪中送炭。

  历时五年漫长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周期,累计投资超亿元,爱博诺德公司生产出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民族品牌的高次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普诺明,产品多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于2014年7月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的产品注册证,产品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进口产品的水平,填补了我国软式人工晶体技术和市场的空白。

  确定三年目标成为支柱产业

  20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是行动计划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之一。

  作为市政府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北京”在科技支撑方面的重要举措,该专项部署了两项重点任务,即“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这项任务的目标是,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

  郑焕敏说,“十一五”末,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不到400亿元。随着“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到“十二五”末,已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6%,成为北京新增的千亿级产业。他说,“十三五”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望突破1800亿元。

  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临床医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整体科技布局,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南”包括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包括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

  北京商报记者 冯秀英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推荐阅读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