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建双创社区欲唤醒“睡城”
腾讯众创空间(北京)项目一期已入驻团队48个、人数318人,入驻率100%,有超过2/3的创始人和员工居住在回龙观地区。
本月中下旬,回龙观双创社区的“腾讯众创空间”二期将正式开放,能够满足5000人的创新创业需求。至此,回龙观双创社区的标志性项目全部开放,成为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众创空间。昌平的回龙观、天通苑是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因为大部分居民并不在这里工作,只是晚上睡觉的场所,所以一直被戏称为“睡城”。由此带来的职住不平衡、潮夕式交通等大城市病一直是难题。如何破解?昌平正在探索依托“回+”双创社区唤醒这座“睡城”。
“回+”规划75万平方米空间
腾讯众创空间(北京)由腾讯开放平台携手英诺创业圈及昌发展公司联合创建运营,是昌平区正在打造的“回+”双创社区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众创空间。
该项目规模5.5万平方米,定位为一个融合多种功能的创业综合体,主要包括孵化空间、加速空间、投资人空间、实验室空间、生活配套空间,可容纳约500个创业团队。据腾讯众创空间(北京)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一期已于去年11月开放,现已入驻团队48个、人数318人,入驻率100%,总融资额度约1.6亿元,估值约17.7亿元。在一期入驻团队中,有超过2/3的创始人和员工就住在回龙观地区。
该项目二期将于7月中下旬开放,能够满足5000人的创新创业需求,目前联合办公空间意向入驻团队65个,加速器预入驻团队13个,总计约1000人。
目前,昌平区打造“回+”双创社区的另一个标志性项目——宅创部落/极客丛林众创空间计划年底前基本完工并投入运营。这个项目位于天通苑地区,规划空间规模约20万平方米,其中联合办公5万平方米、青年创业公寓和中高端人才公寓5万平方米、创新体验式商业中心10万平方米。
今年5月,通过北京市筛选推荐,昌平区作为北京惟一的参选代表,参与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评选。在与全国18个城市的角逐中,通过竞争性评审,被评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今后三年,国家将对昌平创新创业工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昌平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月刚刚结束的昌平区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上,又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统一全区认识、统筹全区资源,加快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全面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去年11月,昌平区整合农村集体产业用房资源,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双创社区——回龙观双创社区,并以此为样板,在昌平全区推广建设方式、服务模式和运作形式,提炼出了“回+”双创社区这一特色品牌,其已成为昌平区双创工作的典型标志和特有符号。
根据规划,“回+”双创社区规划空间规模达到75万平方米,定位是孵化和加速功能,重点建设适用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空间载体,努力满足区域内人才就近创业的空间需求。目前,该社区建成空间已达15万平方米,除了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还有乐邦乐成、优客工场、极创实验室、亮中国等一批标志性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社区以及车库咖啡、氪空间等多家知名机构也已达成入驻意向。
“睡城”背后的创新资源
回龙观、天通苑的标签不只是亚洲最大居住社区,白天,人们从这里涌向市区,到中关村、国贸、金融街等企业密集的地方上班;晚上,再从市区奔涌到回龙观。每天一早一晚,数十万人流如潮汐般涌动,给市政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以前,回龙观被人们戏称为‘睡城’,因为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不在这儿,这儿只是个晚上睡觉的场所。”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说,事实上,回龙观、天通苑也同样是高密度多元化创新人群聚集社区,周边分布着多个成熟的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产业聚集资源深厚。
以回龙观为例,据统计,回龙观地区约50万人口中,18-45岁的人占据了约70%,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人占到了65%以上。年轻人多,从事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人多,有创业创新愿望和需求的人多,是这个地区人群的显著特色。
打破职住不平衡的现状,惟有给居住在这里的人创造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便利。去年,昌平区在回龙观启动双创社区建设,就是要整合当地的闲置空间资源,引入众创空间等新型业态,弥补回龙观地区产业配套不足的“短板”。
“回+”双创社区的模式和定位就是在居住社区中“引入和连接各种创新资源”,实现“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天通苑双创社区延续了回龙观双创社区在创新生态圈打造方面的理念和方式,但又结合天通苑人口的专业和就业特性以及与望京、朝阳的地缘优势,在产业主题、功能设计方面进行了差异化和互补化设计。
“通过整合利用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社区里的农民劳动力产业安置用房,建设‘回+’双创社区,对壮大集体经济、防止低端产业进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该地区居住的大量高素质人群提供‘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便利条件,是解决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的有益探索。”苏贵光表示。
“建设双创社区,不仅是提供一个在家门口的办公场所,要用政府的力量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众多初创企业更深层次的渴望和需求。”苏贵光介绍说,科技条件平台、重点产业支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加紧建设。以科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人人实验”为例,该项目整合了坐落在昌平区的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实验室的设备资源,企业做研发项目,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在平台上搜索离自己最近、价格最优惠的科研设备进行租借,不用再自行购买,这样可以省下大笔的研发经费。该平台还能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实验等服务。
五年后将改善昌平南部职住不平衡
眼下,昌平正在加快“回+”双创社区建设。“在回龙观、天通苑等地区,突出孵化和加速功能,重点建设适用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空间载体,力争到2020年底双创空间规模达到75万平方米以上,基本满足该区域人才就近创业的空间需求。”苏贵光介绍,昌平将依托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拥有大量高素质、多元化创新创业人群的优势,整合利用农民回迁产业安置用房等空间资源,引入服务创新创业的资源要素,集中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打造“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空间”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以多业态产业空间组合、多元化创新孵化集群、多维度产业生态体系、多层级产城融合为特点的双创社区。
与此同时,昌平也将优化重点功能区双创空间建设。在重点功能区,突出科技创新和后期承载功能,以开展科技研发、承接成果转化、承载成熟期企业为方向,力争2020年底形成不低于300万平方米的双创空间载体,成为开展科技研发、承载高端产业的主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昌平的大型企业、老旧工业厂区及其周边区域,也将突出集成创新和集约发展的功能,重点建设一批多元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底空间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服务范围更广的产业集聚区。
在重点功能区,将突出科技创新和后期承载功能,以开展科技研发、承接成果转化、承载成熟期企业为方向,力争2020年底形成不低于300万平方米的双创空间载体,成为开展科技研发、承载高端产业的主阵地。
根据昌平的计划,到2018年,要如期建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样板。全区企业拥有授权专利数达到7500件以上,小微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6亿元;新登记注册中小微企业1.5万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
到2020年,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明显;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各类资源要素高度聚合,形成均等、普惠、完备、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到2020年,昌平将形成一批服务体系完备、创新能力显著、适合不同成长阶段、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双创空间,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南部地区职住不平衡局面得到明显改善。”苏贵光如是说,未来这里将形成包括产业驱动型创新孵化集群、投资驱动型创新加速集群、产学研创新孵化集群、特色产业领域的垂直专业孵化集群的汇聚多元化的孵化集群。北京商报记者 冯秀英/文 贾丛丛/制表
昌平“十三五”创新创业时间表
到2018年
如期建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样板。全区新登记注册中小微企业1.5万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
到2020年
□“回+”双创空间规模达到75万平方米
□重点功能区双创空间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创新创业基地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