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到2031年丰台新增3.3万个中小学学位
2月20日,记者从丰台区教委获悉,丰台区基础教育“强基工程”全面启动,提出引导优质学校向重点地区布局;到2031年,全区累计新增33000个中小学学位。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家政市场业务量上涨两三成
新学期开始后,家住朝阳区的林女士腾出时间,开始留意家政公司的雇主见面会。“之前是疫情原因,三年都没找阿姨,一直是老人帮着带孩子。家里老人都70多岁了,带孩子有点力不从心,现在就等着阿姨上门后他们好回老家。”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马驹桥迎来招工季
春节假期过后,马驹桥“劳务一条街”逐渐热闹起来。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榜样·最美义工”十大榜样团体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北京益新医学发展基金会成员均来自三甲医院心内科、心外科、眼科、中医科、骨科、内分泌科、儿科、神经内科等知名专家,他们致力于促进医学健康公益事业的发展,5年来参与健康学术活动50余场,投入资金600余万元。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团队的志愿者们前往武汉和小汤山支援,2022年五六月份,北京市全员核酸检测,同志们走在一线,两个月的时间里,受过委屈和误解,仍能风雨无阻,并对社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为近百万人提供了身份信息登记、标本采样。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顺义杨镇开年已吸引30余家企业落地
2月27日,2023年杨镇招商引资大会在顺义举行。作为北京市顺义区唯一“新市镇”,杨镇出台的“42条”硬核招商政策,单项最高扶持资金达到企业镇域经济贡献的70%,兑现企业扶持资金达1400万元。2023年开年,杨镇吸引了30余家企业签约落地,注册资金超2.7亿元,预计实现税收超2亿元,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第九届“北京榜样·最美义工”人物揭晓
2月27日,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第九届“北京榜样·最美义工”致敬典礼暨第十届首都慈善义工风采展示会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举行。来自北京不同地区的20个慈善义工团体和个人获评十大榜样集体、十大榜样人物。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73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 涉及31个病种
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确诊难、治疗方法少、可用药品少等难题交织,让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身陷困境。随着罕见病药物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罕见病药物开发空间大、市场竞争小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药企加码布局罕见病领域。截至今年2月,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全球共有199种药物上市,涉及87种罕见病,在中国上市的有103种药物,涉及47种罕见病。与此同时,81种罕见病药物(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除外)处于临床试验及上市申报阶段,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药物为46款,占比超过五成。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多学科联动 为罕见病患者“拓宽”生命
在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来临前夕,中华医学会成立第九十个分会——罕见病分会。筹备组组长、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儿科教授丁洁希望通过罕见病分会这一平台,继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不断推动我国罕见病事业的发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榜样·最美义工”十大榜样人物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2008年以来,国家每每遇到自然灾害,孙丽华总是冲在前锋,捐款累计近百万;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先后向北大国际医院、三院、街道等部门或单位捐赠价值12万元的防疫物资。2022年“五一”期间,带领公司36名志愿者投身疫情严重的紫竹院地区多个社区,支援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受到街道领导高度赞扬。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医院跨省托管 不进京也能看北京专家
山西三岁女孩童童(化名),因患脂肪母细胞瘤前往北京儿童医院求医遇一床难求,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下称“保定医院”),住院第三天,顺利完成手术。童童做手术的医院,原先是保定儿童医院,现由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全面托管。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同城京津冀
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首批树木医院下月挂牌
记者2月26日从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获悉,首都树木医院和花卉医院今年将开放,更好地为市民和行业服务。在花卉医院,市民可以免费咨询家庭花卉养护知识,市民也可以给花卉“挂号”,医院将实现检查、治疗、托管等功能。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导游正回归:希望今年更忙一些
到3月初,孙梦琪回归自己的岗位将“满月”。这几天,她每天用电子邮件回复国外游客的旅游询价,还要跟酒店、餐厅等确认目前的价格和接待能力。和很多旅游从业者一样,正式回归本职岗位的孙梦琪期待有更多外国朋友来中国、来北京观光旅游。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文化注入 江南布衣探索振兴乡村新路径
“佳人油纸伞,青石小桥皮。”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这,是独属于江南的浪漫。史料记载,杭州油纸伞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随着社会进程的变化,油纸伞逐渐退出现代生活,转而走进博物馆成为藏品。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轨道“双城记”
广袤的京津冀大地上,一列列高铁巨龙奔腾往来,让北京的“1小时城市朋友圈”生机勃勃。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朝阳鼓励“茶+”业态创新
朝阳区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黑珍珠餐厅、咖啡馆,还拥有700余家传统茶馆、400余家新茶饮门店。5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茶文化消费指数报告正式发布,朝阳区现有传统茶馆数量占全市总量30%,新茶饮门店数量占全市总量40%左右,传统茶馆及创新茶饮门店数量均位居全市首位。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京郊土特产“群像”调研:在乡愁里寻新路
每一样土特产,都有着深厚的底蕴与人气。但“土”不代表不思创新,“特”不能放弃与时俱进,“产”不能只顾当下忘记长远。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京郊各区面临着不同的产业瓶颈,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谋划着各自的精彩未来。5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多次来到田间地头,探访土特产发展“样本”在这个夏天的最新故事。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土特产发展之路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超70所高校在京举行高招咨询
5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高招联合咨询会,全国70余所高校齐聚北科大,全方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招生咨询。记者了解到,本次咨询会共吸引了近3000名考生和家长参加。在咨询现场,志愿填报、转专业政策、就业前景等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另外,由于ChatGPT引发的热潮,人工智能专业受到家长的关注。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多个“黑科技”产品亮相北京科技周
上周末,2023年北京科技周在城市副中心绿心活力汇和绿心森林公园拉开帷幕,近300项产品亮相。本届科技周将持续至5月31日,观众可采取线上免费预约方式入场。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生态涵养区土特产如何破圈?
生态涵养区是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海上新首钢
从西山南麓,到渤海之滨,率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钢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实现了一场从“山”到“海”的跨越。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多元化的平谷大桃
早上5点多,桃农张宝志走进桃林,娴熟地爬上梯子,给大桃套袋儿。再过一个多月,早熟品种大桃就该上市了。“现在这套袋算是最后一哆嗦,不敢大意。”张宝志种了30多年的大桃,他的种桃生活看似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其实技术每年都在“精进”。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地铁大兴机场线试点“刷掌”乘车
乘客不用拿卡,不用掏手机,伸手就能进站乘坐大兴机场线。5月21日下午,在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站举行了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发布会。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此次“掌纹”乘车服务在大兴机场线的试点也是掌纹生物识别技术首次在轨道交通场景进行应用。记者现场体验后发现,刷掌支付登记注册过程很便利,刷掌过闸机只需两秒钟。
新京报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