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魏鹏举:北京文创园建设经验可示范全国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市在规范发展文创园区方面进行了多年尝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模式,未来随着更多优质企业的入驻,将助推文创园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水韵亮马河 二十四桥亮点多
24座桥串联起水韵亮马河,蓝梦桥、琉璃桥、饮马桥、观澜桥、织锦桥……如诗的名字让亮马河的桥拥有了别样风情,它们如同亮马河游船航线上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春山不如书山,花海不如书海
4月2日,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与首创郎园联合举办的2023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落下帷幕。我们特别设计了留言墙,编辑和读者们可以在墙上写下自己的心情和体验,这个设计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你能从下面的留言板中找到自己的文字吗?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5000余株海棠树竞放元大都公园
清明前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海棠花盛放,这里共有28个品种的海棠树5000余株,是北京市海棠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海棠园。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走出地铁站 一脚入公园
从北京地铁16号线万泉河桥站A口走出,一片刚刚抽出新芽的绿林映入眼帘,透过嫩绿枝条的缝隙远远望去,淡紫丁香和亮黄连翘若隐若现,游客正沿着叠石流水景观旁的栈道拾级而上,前往山坡上的古朴木亭。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胡同的修缮保护留住的是浓浓乡愁
胡同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脉络。2019年2月1日,临近春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胡同发展的新方向,“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3区获命名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4月6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介绍,近日,中央依法治国办通报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情况,北京市东城、通州、延庆3个区和丰台、石景山、顺义、密云的4个项目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命名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之一。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退役”公交变身蔬菜车 便民又实惠
“黄瓜一块八,茄子一块九,香蕉三块九……”这两天在朝阳区和平里北街柳芳公交场站外的一辆“公交车”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的关注,虽说是公交但并不载客,而是在售卖新鲜的水果、蔬菜,价格还很实惠。4月6日12点,记者在便民驿栈看到,虽然已经是中午,但依然有不少市民在选购。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调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最高补助200万
4月4日,“英才汇聚·志向高原”2023年西藏首场招才引智政策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新京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次西藏自治区围绕高原生态、地质、医药、农牧、高新数字、清洁能源、教育等重点领域,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157个,通过调入方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被划分为四类,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的个人补助。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一镜十年 胡同今昔
记忆中的北京胡同曾一度令人怅惘。密如蛛网的电线,私搭乱建的小棚,雨水漫流的院落,环境不堪的公厕;一些四合院被拔地而起的光鲜高楼替代,居民搬离,古宅老树、闲花满地的历史记忆遗失在现代高速发展中。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新奇有趣图书亮相郎园Vintage图书展览
把每天的活动记录下来,装订成一本硕大的书本;把所见所闻制作成一本漫画书……这样的另类书籍你会喜欢吗?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中小学校打造“书香校园”
春风催新绿,书韵伴花香。教室里、楼道中、廊架旁、树荫下……4月春光中,走进北京的中小学校,时时、处处可以见到师生们读书的身影。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小学校积极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通过打造个性化阅读环境、构建阅读新场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同学们在校园中就能实现多层次、差异化阅读,让书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一季度北京GDP同比增长3.1%
2023年一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高于去年全年增速2.4个百分点。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东六环改造工程双线隧道年内可贯通
在位于东六环西侧的东六环改造工程安全质量监控中心内,大屏幕上显示着盾构机掘进进度的图标已经接近任务的终点,这意味着东六环改造的隧道施工部分已临近尾声。在几十米深的地下,“京华号”“运河号”盾构机正在掘进着两条长约7.4公里的隧道。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核心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危旧楼应腾退
4月20日,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危旧楼房改建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核心区内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地区内的危旧楼房,应进行腾退置换。对于就地改建的项目,可适度改善原有居民的居住条件。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煤烟谢幕 蓝天登场
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面达标。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公园景区28项活动迎“五一”
4月25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五一”假日期间,全市公园、景区将推出花卉展览、民俗体验、文化体育等主题共28项特色文化活动,陪市民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话剧《正红旗下》 用“屋顶”呈现老北京生活
北京人艺2023开年大戏《正红旗下》于4月25日至5月12日在首都剧场迎来第二轮演出,该戏由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与青年导演闫锐共同执导,集结了濮存昕、杨立新、梁丹妮、王茜华、于震、王刚、傅迦、吴珊珊等北京人艺老中青三代四十二位演员共同出演,在延续人艺京味儿话剧表演传统的同时,也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进行着新的拓展与探索。新京报记者整理该戏亮点,供观众看戏前了解。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我和6283种“邻居”的同城生活
以往无记录的震旦鸦雀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频出现,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云,鸳鸯、褐马鸡、大天鹅、北京雨燕等物种分布区域在不断扩大,轮叶贝母、铁木、百花山葡萄等珍稀植物也都有可能返回野外实现种群复壮……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物种现身北京,为京华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更是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充分肯定。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河道复苏 泉眼复涌首都水环境“底气”更足
“上枕幽燕,下卧千川”,古人这样描绘北京的山形水势与丰沛水源。然而上世纪以来,流域径流减少,水资源开采过度,河道生态破坏,致使北京逐渐陷于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的困境。凉水河作为穿城而过的主要水景河道,变成了百姓眼里排污的“臭水河”;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一度断流25年。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绿色制造关键抓手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铺开宏伟蓝图。随着各领域各地方实施方案的陆续颁布,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和施工图逐渐清晰,绿色制造从中央到地方获得迅猛发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绿色工厂“变形记”
“2020年建设绿色工厂前,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752吨/万元,到2022年降低为0.498吨/万元,减碳排放33.7%。”穿梭在无锡市惠山区戴卡轮毂公司一栋栋灰青色的厂房间,谢化政难掩激动。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来世界珍稀植物展看巨魔芋种子发芽
一年前的4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座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为庆祝揭牌一周年,国家植物园开启了多项专项活动,包括目前正在举办的国家植物园首届桃花观赏季、世界珍稀植物展、揭牌一周年成果展、牡丹科技文化展、2023年活体罂粟暨禁毒展览、2023植物主题邮票展等特色展览。游客可以使用新上线的“植趣不凡”智慧导览系统,听真人语音讲解,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国家植物园。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朝阳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 415公里绿道将连通
4月18日,2023年第三届北京森林城市艺术节暨第五届将府公园森林影像艺术季正式开幕。艺术季为期3个月,将为市民带来自然、空间、人文、艺术的融合体验。
新京报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