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今年新开工30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3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发布2023年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单。其中明确,今年北京全市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01个,新完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43个。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京投会搭建境内外双向投资新平台
3月22日,由北京市贸促会(北京国际商会)主办的“北京国际投资合作研讨洽谈会”(简称京投会)在丰台丽泽商务区举办。活动聚焦“一带一路”投资促进,举办双向投资高峰论坛;突出重点产业园区,组织平行洽谈推介。现场共签约3个项目,其中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签约,在国内成立海外投资平台公司——中农中育(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动保企业国际化发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平谷新消费综合体项目开工 打造消费新地标
3月22日,平谷区兴谷新消费综合体即万达广场项目启动仪式在兴谷开发区工程现场举行。预计到2024年年底,这里将建成一座集社交、文化、休闲、美食、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第四代万达广场,打造北京东部消费的新地标。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2025年将实现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
3月22日,东城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测试水质并讲解。当日,“节水护家园 我们在行动”暨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东城区东直门街道香河园北里社区万国城小区(南区)奥林匹克广场举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2025年智能远传水表将实现全覆盖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昨日上午,北京市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主场活动在玉渊潭公园举行。其间,北京市将开展《北京市节水条例》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在北京,节水理念让城市公园、学校、企业都有了新变化。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上线“森林体验指数”
为方便市民掌握各类公园的游园适宜程度,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联合北京市气象局向全市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Forest Experience Index, FEI1.0),市民绿色出游时可据此量化指标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2022年新增城镇义务教育学位超过500万个
3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新增城镇义务教育学位500余万个。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将打造通州、丰台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3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印发《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末,北京将重点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智能建造创新实践基地,打造通州、丰台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今年将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3月23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2022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大戏看北京 三月春风“艺”暖人心
三月春风“艺”暖人心,首都舞台春风迎面好戏连台,将有361台剧目2093场演出接连登场。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国家大剧院特别企划“红妆国乐”、“缤纷玫瑰”、《红色娘子军》3场音乐会,以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献礼新时代首都女性。传统戏曲的“春天”来了,不仅有新作昆曲《人在草木间》、京剧《吝啬鬼》首登舞台,还有国家京剧院“迎新春”经典剧目展演、北方昆曲剧院2023年春之华章演出季和北京京剧院挖掘整理复排剧目展,为“戏迷”连续奉上25场经典演出。此外,“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继续为观众带来歌剧《山海情》、京剧《石评梅》、音乐剧《三里屯42号》等口碑佳作,特别推荐由“大戏看北京”平台孵化、京沪两地联手打造的原创小剧场话剧《归去来兮》。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灵活就业规模达2亿 年轻人在尝试哪些新岗位?
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的历史新高,促进就业任务处于重要位置。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及消费转型,新经济业态拓宽了当下年轻人的灵活就业渠道。这几年,我国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动能,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上进的机会,把他们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2021),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达到2亿多,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不仅解了社会民生的燃眉之急,也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同时,专家也建议,工商、公安、消协等部门应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就业形势,逐步采取完善政策,加强对新兴经济模式的监督和管理,给这些从业者及消费者“系上安全带”。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年内北京将举办近千项促消费活动
2月28日晚,“2023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活动,在北京东城前门大街、天津南开古文化码头、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联动开启。在前门大街,全聚德、东来顺、都一处、狗不理、桂顺斋等中华老字号,大社花馍、唐山麻糖、正定崩肝、山海关汽水等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特色美食集中亮相。当晚,“2023北京消费季”也正式启动,从3月持续到12月,通过京津冀携手、商旅文体科融合互动、全市各区及特色商圈同频联动等方式,将开展6大板块、25项全市性标志活动。截至目前已汇集近千项企业促消费活动、上万家门店商户参与,涉及商超、餐饮、电商、文旅、汽车、休闲、医药等多个领域。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3月7日起副中心承接新一批市级赋权
首批30项市级赋权全部由副中心管委会承接行使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就业回暖信号明显 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大学生新岗位
经济复苏,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春节刚刚过完,多地政府亲身上阵,上演“抢人”大潮。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54个项目获“专业赛道奖项”
“将传统文化中的十二节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融入产品,让故宫文创走进千家万户;AR中轴线把古都脊梁的七百年风云,浓缩在云端;原创话剧《狮王》则把非遗文化搬上了现代舞台……”3月6日,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举行颁奖典礼,宣告历时近5个月,汇聚业内最具文化引领和创新活力的盛会落下帷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一个大红本的背后
2022年2月10日,正月初十,徐振忠起了个大早,在周庄嘉园20号院“房产证办理中心”,领到了崭新的不动产权证。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学生在学校“一亩地”菜园种下小菜苗
“土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信意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鉏麦家家趁晚晴,筑陂处处待春耕”……3月29日上午,在朗朗的吟诗声中,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节。该校将通过此次春耕活动做好对学生们的生命教育、仪式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本学期还将据此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有关园林、手工、烹饪等方面的项目式学习课程。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39种集采药品平均降价56%
3月29日晚间,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海南省陵水县产生拟中选结果,39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6%,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167亿元。国家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3年7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会馆几百年,从融同乡“情”到聚百行“艺”
北京市2021年起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发挥会馆旧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湖广、安徽会馆:建立“展演一体会馆文化中心”
在“北京四大会馆戏楼”中,湖广会馆和安徽会馆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天桥盛世集团负责管理和运营。据会馆研究专家白继增、白杰所著的《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统计,西城区在历史上曾有672座会馆,现存会馆建筑达189座,为北京市现存会馆最多的城区,其中湖广会馆作为北京乃至全国会馆的代表,依托自身优势条件,逐步塑造为全国会馆文化运营的品牌。2022年3月湖广会馆开始全面修缮,文物建筑主体修缮已完工,目前进入会馆内部装修设计阶段,计划2023年9月重新开业。新京报对话天桥盛世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徐晓辉,展望未来会馆活化利用与“会馆有戏”的规划与发展。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三大计划“唤醒”会馆百年戏台再现光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彰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可以说,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这些肇始于明代初期,由当时同籍贯、同行业之人在京城设立的为同乡、同行提供集会、寄寓的房舍,让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等各类地域文化交织融合,如今又会以何种新姿态再次构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北京部分地铁站增设无人餐车
近日,北京一些地铁站内出现了某快餐品牌的无人售卖车,向市民提供早餐、小吃等产品。29日早高峰时段,记者在朝阳门地铁站体验后发现,该品牌的无人售卖车很受市民朋友欢迎,一车几十份早餐套餐很快售卖完毕,价格也基本与门店堂食一致。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西后街村将打造1500米历史文化街区
通州区马驹桥镇西后街村是市级挂账的城乡接合部重点村,人口倒挂、出租房屋多、私搭乱建、环境脏乱差曾是村庄发展的“绊脚石”。3月29日,新京报记者前往村子进行探访时,村里已是另一番景象,一条干净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路旁是刚刚粉刷一新的徽式砖墙。记者了解到,自开展城乡接合部重点村综合整治以来,村里的“颜值”提升,未来的产业发展也有了明晰的方向。
新京报1970-01-01 -
新闻报道
正乙祠:力图打造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
自去年四月修缮一新的正乙祠重张以来,这里时隔数年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从开幕驻场戏正乙祠版《天官赐福》到《墙头马上》《怜香伴》,以及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正乙祠将联动创排“会馆有戏”系列剧目,《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沉浸式曲剧《茶馆》,“会馆有戏”让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戏楼重焕风采。“虽然从2018年12月31日以后,正乙祠的官方公众号再也没有更新过跟演出相关的内容,但这几年却默默地涨粉数万。”北方昆曲剧院导演、正乙祠戏楼总经理张鹏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某点评软件上,戏楼的评分始终高达4.9分,足以说明人们对于这座戏楼赋予的至深感情。时隔一年,张鹏正在为“会馆有戏——正乙祠戏楼重张一周年演出月”做着紧张的准备,而从3月22日起,为了迎接此次盛事,正乙祠将进行为期十天的小型修护工作。“届时,当观众再来到这里时,会比以往更加漂亮。”
新京报1970-01-01